早前筆者主理的「筆記電影會」舉辦活動,其中有導演表示,現時的提拔措施如「鮮浪潮」、「首部劇情電影計劃」,對他們不少畢業生沒太大幫助,一來「鮮浪潮」早已取消大專組,讓大專畢業生入圍「鮮浪潮」變得困難;而得益「首部劇情電影計劃」的人更少,而且大專組得獎者多為碩士畢業,而過百個電影學科學士畢業的呢?卻沒被照料到。
以上的內容,其實反映香港提拔青年影人的一大特色,就是偏重精英制,部份措施偏向精英制是沒有問題的,但只有精英制的措施絕對不足夠,也讓日後的電影業發展容易出現乏力狀態,例如少量得到提拔的精英,因各種原因沒再從事電影的話,那一樣存有青黃不接的問題。
可惜,香港電影扶植措施的規劃,沒有仔細研究上述問題,部份香港影人、甚至院校認為,只要有幾個成大器的青年,已算不錯。的確,過往的「首部劇情電影計劃」,有部份計劃十分強調幕後班底有多強,班底多是一些行內資深前輩兼他們的校內教師,以作為他們計劃的賣點。好聽一點,是協助後輩,但事實是,當一部首部劇情電影,除了導演外,其餘大部份都是資深前輩,對扶植青年影人真的有很大幫助嗎?得益的始終只有導演等少數人士,但其他青年影人呢?當大家看到不少首部劇情電影,剪接的都是張叔平、女主角的都是鄧麗欣,是健康的發展嗎?
過於偏重精英制的另一個問題是,提拔方法變得單一,當日的活動有人談及,「鮮浪潮」彷彿變成「首部劇情電影計劃」的踏腳石,現在入圍「鮮浪潮」的短片也變得工整且保守,以符合強調商業模式的「首部劇情電影計劃」之要求,從而缺乏以前「鮮浪潮」曾有的創新和大膽。現時大部份新晉導演經「鮮浪潮」再到「首部劇情電影計劃」,使得不經這兩個計劃而拍攝電影的青年導演成為異類,讓青年影人晉升導演的道路過於單一,這是一件好事嗎?當整個電影業幾乎以「鮮浪潮」和「首部劇情電影計劃」準則來提拔青年導演,會否握殺本地青年電影的其他可能呢?
鑑於以上問題,筆者就現有的組織及計劃中,提出幾個建議方案:
一・增加學生作品放映機會
增加學生作品放映及比賽機會,是青年影人扶植的重要一步。「鮮浪潮」重設大專組是好事,但相比「鮮浪潮」般短片製作資源較豐富的短片比賽,筆者認為強調獨立的ifva更適合增設大專組。早在幾年前,筆者曾撰文建議ifva可增設大專組,當時不少讀者均認同有關建議。ifva現設青少年組及公開組,參與青少年組的導演須為十八歲以下,公開組參賽者則是十八歲或以上,而公開組入圍作品中,「鮮浪潮」作品佔一定的比例,的確影響了其他短片入圍的機會,如果增設大專組的話,可增加學生作品呈現給觀眾的機會,也讓青少年組和公開組之間,建立一個較好的階梯。
另外,香港缺少針對本地學生作品的電影節,「平地映社」雖曾舉辦學生電影節,但因資助問題令前景未明,如果要增加香港學生得到賞識及展現實力的機會,一個至少達中小型規模的本地學生電影節是需要的,否則本地學生參與本地其他電影節時,與拍攝經驗豐富的創作者競爭入圍資格的話,對學生作品甚為不利。
二・「首部劇情電影計劃」增設新人數目要求
現時「首部劇情電影計劃」焦點集中於新晉導演一人,但得益的新晉影人只佔極少數,雖然前電影發展局秘書長馮永曾在「首部劇情電影計劃」的介紹會中,強調該計劃是精英計劃,但精英計劃只集中導演一人,這是否健康呢?而且不是每個青年影人有意擔任導演崗位,那麽現時的扶植計劃,對不同的崗位如攝影、美術,有沒有足夠的幫助呢?
除了導演外,香港電影對不同崗位的支援可謂甚少,提拔仍依賴該崗位的前輩及導演監製的賞識,晉升速度偏慢,如果首部劇情電影計劃增設新人人數的要求,例如至少有一半崗位的人員,須第一次擔任該職位,這樣可增加其他崗位的青年影人之機會。當然有人或質疑一齣電影過多新人,是否會影響質素,但一齣電影最重要的崗位——導演都是新晉影人時,為何其他崗位就不能呢?而且相比劇組內大量前輩,新導演未必有足夠能力駕御,但劇組較多與導演年齡相近的人的話,合作所產生的火花或較大,有利於雙方,過往亦有「首部劇情電影計劃」作品如《點五步》多起用新人,所以是可行的事。
三・增加動畫及紀錄片的支援
近年香港的動畫及紀錄片漸受關注,部份香港動畫在海外獲獎,也有紀錄片受到傳媒以至觀眾的好評,投身香港動畫或紀錄片製作的青年影人也有增加,但是香港電影的支援計劃,往往強調商業及主流,使原屬港產片邊緣位置的動畫及紀錄片,缺少應有的支援。雖然不少人提出金像獎設紀錄片獎,但最終沒有成事,紀錄片和動畫沒得到良好發展,使港產片及青年影人發展路向,看起來也較單一。
因此,相比劇情片,香港更需要支援動畫及紀錄片,筆者建議增設首部動畫電影、首部紀錄電影,既然有首部劇情電影,為何不可以有首部動畫或紀錄電影呢?像紀錄片般,製作成本一般較劇情片低,支援紀錄片不是難題,理應實行支援。
四・「劇本孵化計劃」持續進行
扶植新晉編劇的重要性,其實不下於新晉導演,而香港電影扶植方面最可笑之處,就是一直缺乏對一劇之本——劇本的扶植。「創意香港」助理總監麥聖希曾表示,「劇本孵化計劃」會否持續進行,要看今屆的反應,觀乎今屆報名非常熱列,按道理明年會繼續舉辦。其實即使計劃反應冷淡,也應該持續進行,一來有關計劃像其他扶植計劃一樣,需要持續舉辦才見成效,二來劇本扶植本是一個電影行業內,非常重要的計劃,香港理應早已舉辦有關活動。只有持續進行「劇本孵化計劃」,才會為行業提供不同類型的劇本,也讓具潛質的青年編劇展現實力的機會,當然計劃需要不斷檢討和改善才會行之有效,如果孵化的劇本仍像現時不少港產片般,千偏一律的寫實、人文關懷、人物可憐但故事最後帶點樂觀的話,那就是個失敗計劃。
五・電視製作的援助
香港一直欠缺電視節目的創投會及融資計劃,也欠缺對電視製作的支援,至今仍沒有像台灣金鐘獎般的獎項,對電視的措施可謂欠缺重視和規劃。一直以來,香港電視節目製作由電視台主導,而電影和電視業兩者唇齒相依、密不可分,兩者不能獨善其身,很難出現電影業蓬勃、但電視行業一潭死水的情況。
過往不少香港電影工作者,起初都是從事電視製作,然後轉戰電影業,或者現時不少幕前幕後人員,特別是較年青的影視工作者,都會遊走電視及電影的製作,所以對電視節目、特別是電視劇的支援,是重要一環。早前金馬創投電視項目中,也有年青香港影人參與,所以對電視製作的支援,可以增加新晉影人之經驗,對新晉影人有一定幫助。
六.公開招募人員
年青影人多依靠關係才得到事業發展,但要求一個畢業生有一定的人脈關係,然後得到機會,會否難度太高呢?即使校內教師可以提拔自己的學生,但一個教師能提拔多少人呢?會否為提拔而提拔呢?提拔的學生會否根本不適合呢?
筆者早已提及公開招募的重要性,可是不少人認為,靠關係從而獲得工作是理所當然的事,沒考慮這是行業弊病,讓一些有能力但欠缺人脈、特別是海外回流的畢業生得不到應有的際遇;相反一些能力一般但人脈廣的人,卻容易得到提攜,造成不公平現象。
至於公開招募,至少有個較公平公開的競爭環境,一來增加青年影人的機會,而且獲益者人數,或較任何比賽和扶植計劃為高,二來找來的人才較有保證,找到較適合的人才,不像過往香港電影業般,一邊只依靠關係選取青年影人工作,另一邊卻大呼青黃不接,簡直是個笑話!
總結:香港欠缺周全計劃
總括而言,香港電影業對扶植人才方面,欠缺周全的計劃,而且對於扶植方面,也過於單一,著重對少數新晉導演的幫助,沒考慮到其他青年影人以至整個行業的需要。現時所做的措施,只不過是一些很基本的計劃,香港電影所需要的扶植計劃,或較其他地區為多。筆者上述提及的內容,只不過是其中一部份,部份論述或有不足之處,但仍希望各位讀者,就上述內容多加思考及提出見解,畢竟過往香港電影業對自身問題及扶植方面沒太多思考,我們錯失了不少改革良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