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長官任內第四份施政報告,原定是 10 月中宣讀,但延遲至今天才宣讀。這是疫情爆發後的施政報告,在這段時間,社會積壓了不少問題,有待正視和處理,在殘疾人士議題和復康政策方面, 我們十分關注疫情下,政府如何強化支援殘疾人士,應對疫情和生活各種困境;此外,這亦是《殘 疾人士及康復計劃方案》出版後的施政報告,殘疾人士都期望政府交代如何實踐方案和規劃未來復康政策。
縱然行政長官多次強調「在民生建設上會繼往開來,力求解決眼前和長遠的社會問題」,但很可惜, 施政報告內容與我們期望有很大落差,支援殘疾人士的內容更是少之有少,香港復康聯盟認為這份 施政報告是漠視社會迫切需要,而針對殘疾人士雪上加霜的生活處境,政府是充耳不聞,視若無睹,未來規劃更是欠奉,儼如身處在另一個平行時空。
對照顧者問題繼續視而不見 悲劇恐怕只會一再重演
早月葵涌邨發生一位照顧三名子女的媽媽勒斃 21 歲智障兒子倫常慘案;及後上星期六深井浪翠園發生三屍命案,母親與兩名有亞氏保加症的子女疑自殺,倒斃家中。接連短時間內發生兩宗涉及殘 疾人士和照顧者的悲劇慘案,實在令人痛心,這些事件「一宗亦嫌多」,社會極重視殘疾人士社區 生活的銜接配套和支援,以及關注照顧者支援及壓力問題。我們過去亦曾發出新聞稿或文章,及接受了傳媒的查詢和進一步了解,反映問題的嚴重性,要求政府正視和跟進。很可惜的是,政府對這 些倫常慘案和社會問題,卻繼續視而不見,冷漠回應,而施政報告亦只是輕輕帶過,淡化問題嚴重 性和迫切性。
我們認為殘疾人士照顧者議題,已不是一個新課題,問題已出現多時,政府仍只是以「增設暫顧服 務宿位」、「提供暫託宿位服務」,紓緩照顧者的壓力問題,我們認為服務需求龐大,只是買位或增 加服務名額,永遠只是追數字,無助解決問題,現時火已燒至身邊,政府仍不着緊,延續過去做法 無助解決問題。我們再次促請政府,正視問題嚴重性,殘疾人士和他們的照顧者所面對的生活困難、 所承受的壓力和負面情緒、存在的焦慮和無力感,都是難以三言兩語能夠形容。
我們要求政府實踐全方位的社區支援模式,包括強化離院/離校殘疾人士的照顧者準備工作及過 渡期的跟進工作、優先為有服務銜接真空的殘疾人士,配對地區支援服務和活動,填補真空期服務空缺、增撥資源予社會福利署及復康機構提供恆常計劃或服務,建立照顧者同路人網絡,完善殘疾人士照顧者的支援措施等。這些倫常慘案只是冰山一角,如果政府仍然持這態度施政,悲劇恐怕只 會一再重演。
肺炎疫情難以短期解決 生活開支倍增難以維生
疫情自 1 月初開始,至今已有 11 個月,快近一年,殘疾人士在這次世紀戰疫中,往往被忽視,面對極大的生活困難,由開初的搶購口罩、搶購消毒物資、搶購生活必須品,到現在每天戴口罩、使 用搓手液消毒、勤於清潔家居,已是常態,或已成為生活中的一部分。新型肺炎在香港經歷了三波疫情,近日本地確診個案數量反彈,有跡象顯示第四波疫情很大機會出現,加上進入秋冬季,社會 會受季節性流感影響,對殘疾人士和長期病患者來說,風險會增加。
坊間口罩和消毒物資雖然已不及疫情初期,炒賣至四五倍的價錢,但肺炎疫情預期難以短期內可以解決,口罩和搓手液是需要長期配置,才能做好個人防疫。縱然本地口罩或消毒物資生產商增加, 價錢回落,但是長期購買有關防疫物資,對於殘疾人士來說,仍然會有相當大的財政壓力,未能負 擔額外購買口罩和消毒物資的開支。不少殘疾人士來自基層,日常依靠微薄收入,支持生活,未有肺炎疫情的時候,已經是相當困難;當進入疫情嚴重的時候,部分殘疾人士更因行業停工以致開工不足,或因殘疾人士服務在疫情期間暫停,照顧者需要全天候候命,照顧殘疾人士,減少工作時間或放棄工作,收入減少,但日常開支增加,令他們生活百上加斤。
行政長官提及醫學監察、個案追蹤、病毒檢測、檢疫及治療等抗疫工作的篇幅不少,但卻對正承受疫情龐大壓力和困境殘疾人士,並未有太大關注他們的需要,為他們強化支援。我們認為要戰勝這 場疫情,需要社會上下共心協力,共同做好個人防疫及家居清潔,殘疾人士及長期病患者由於身體免疫力較弱,感染病菌風險較一般人高,因此防疫工作和支援至為重要;而我們了解到,即使沒有新型肺炎,每年均會經歷流行性感冒高峰期的循環影響,秋冬季的流行性感冒高峰期即將出現,所以提升他們抵抗疾病的支援工作,必不可少。故此,我們建議政府在社會福利署設立專項資助「殘疾人士防疫生活津貼」,資助殘疾人士疫情期間購買防疫物資、服務衍生的額外支出和必要生活開 支等,如接受抗菌塗層服務等,為期 6 或 12 個月,減輕他們的經濟負擔。
殘疾人士就業問題不被重視 失業開工不足搵工難上加難
不論是殘疾人士與否,面對這次疫情的突如其來和猛烈的衝擊,就業議題必然是社會十分關注的部 分,亦期望政府能提供更多適切和高強度的支援,度過難關。施政報告只是延續過去支援措施,並 未有額外的就業支援措施,失業開工不足支援著墨不多,殘疾人士的部分就更加少。社會事件和疫 情爆發前,殘疾人士就業問題已是陳年的老議題,多屆政府都沒有重視和正面處理,積壓多年的問題,從未能觸及痛處,問題依然持續,沒有改善,甚至更加嚴重。殘疾人士就業問題癥結在於市場氛圍,僱主沒有意欲和信心聘請殘疾人士;再者,現在各行各業正受疫情影響,營運步進寒冬,令殘疾人士原有的困境,更見惡化。原來有工作的殘疾人士,因為個別行業營商環境出現問題,以致 業務萎縮而失業;從事飲食業或其他行業的殘疾人士亦因為政府防疫政策和限聚令,以致開工不足; 原來正在尋找工作的殘疾人士,就面對更加大的困難。
即使是願意聘請殘疾人士的社會企業,都敵不過經濟寒流,無奈結業。我們十分擔心殘疾人士的就業情況會不斷惡化,並持續一段長時間,我們希望政府能在這艱難時刻,負起責任,牽頭聘請殘疾 人士,並提供更多資助予僱主,鼓勵他們聘請殘疾人士。我們亦希望政府能設立專責部門,主動關 注長時間失業或開工不足的殘疾人士處境,提供適切的支援和跟進工作,及提供短期失業或開工不 足援助,維持生活。長遠而言,我們亦希望政府鼓勵殘疾人士開拓不同的工作領域,避免再出現殘 疾人士只能擔任低技術工作的困局,政府可開辦更多資助課程,予殘疾人士報讀,掌握更多工作技能,如創新科技等;此外,亦可以開拓工種,鼓勵殘疾人士以自由工作者形式工作或創業,或促進 發展地區經濟,如地區市集等,讓殘疾人士售賣自製手工藝品。
自助組織營運危在旦夕 缺乏資源服務難以維持
我們已不止一次提出自助組織需要穩健地發展,就是需要服務,而服務背後需要有固定人手編制,進行活動及服務規劃,最後關係到總離不開營運經費。現時殘疾人士自助組織主要依靠社會福利署 「殘疾人士/病人自助組織資助計劃」(計劃)撥款資助,作聘請職員、舉辦活動、提供服務及讓 組織更新或增添設備等用途。雖然計劃給予組織彈性較大,限制較少,但是資助時限短,兩年為一 期,兩年後需要重新撰寫新計劃書申請之後兩年的資助。由於資助並非恆常,組織受期所限,杯水車薪,未能作出長遠規劃,窒礙組織的發展。疫情期間,自助組織難以舉辦街頭賣旗或其他籌款活動,原定班組活動和服務雖然大幅減少,但是行政和營運開支有增無減,亦有因應疫情而額外提供的殘疾人士服務,不少自助組織生存已亮起紅燈,危在旦夕,缺乏資源服務實難以維持。我們希望政府能正視自助組織發展困難,改善現有資助模式,如增加撥款,延長資助期限等,照顧組織在不同發展階段的需要;因應疫情下自助組織的困難,可提供額外特別撥款,支持組織運作。
智慧城市發展緩慢 無障出行淪為空談
在過去多份施政報告中,都不缺智慧城市發展和智慧出行的字眼,但往往只聽樓梯響,蹉跎多時,卻不見實質措施。殘疾人士參與社會的程度雖然有顯著提升,但日常生活上仍面對不少涉及出行無 障礙的問題,我們了解到政府下月將公布《香港智慧城市藍圖 2.0》,提出超過 130 項智慧城市措施 及推行「智慧出行」計劃,我們期望有關措施和建議可善用尖端科技,並投放資源,便利殘疾人士出行及參與社會,強化社區融入,體現共融;並貫徹通用設計原則,以人性化及平等使用的基礎,改善城市規劃和優化設施提供,惠及殘疾人士。
當中,我們期望政府可以運用科技,改善行人過路處行人過路燈柱的設計,便利殘疾人士出行,如運用中央數據系統,自動調節不同區域行人過路處的綠色人像維持時間,提供日間夜間模式,日間人流多,時間長一點,晚間人流少,時間短一點都可以,橫越行車線較多的路段,綠色人像維持時 間長一點,這樣可以便利輪椅人士和長者使用,亦不需要人手調較;此外,現時行人過路燈柱,亦無法解決視障人士在燈柱已啟動夜間模式(發聲音量分貝較低)時,尋找燈柱的困難,亦無法指示視障人士身處的街口位置作定位。此外,不少歐美的城市都可以引進智慧定位系統,協助視障人士定位和計劃行程,沿途可以透過語音,告知視障人士身處位置和指示方向,如「前往商場,可於現 時身處位置前行約 50 米後右轉」等,亦可指示輪椅人士無障礙路徑,避免他們到達路口才知道不能再前行,浪費不必要的體力和時間。
因此,我們期望可優化殘疾人士出行情況,把殘疾人士的訴求納入《香港智慧城市藍圖 2.0》和智 慧出行相關政策的細節之內,而亦希望政府可善用研發技術,勿讓技術研究流於學術討論,紙上談兵,無障出行淪為空談;另外,我們亦了解到政府會提升地區民生工程撥款,由現時 3,000 萬元提升至 5,000 萬元,我們期望可優先優化舊區及中西區的道路和行人設施,改善現時道路狹窄及多台階設計的行人路,不便輪椅使用的情況,便利殘疾人士無障礙使用,提升香港無障礙城市發展。
舊式樓宇缺乏無障礙設施 現有更新策略作為極有限
香港不止人口面對老化,很多居住舊式樓宇(俗稱唐樓)亦面對老化,這些樓宇因早年落成及多年 缺乏維修,以致出現大大少少的問題,由出行障礙到居住安全隱患,每一個環節,看似微小,但影響深遠,必須正視。隨着社會人口急劇老化,未來長者和殘疾人口數量會與日俱增,對無障礙住所 和輔助出行居住的無障礙設施的需求,會極為殷切。不少正在居住在唐樓的居民,入住時,是相對年輕和健康,出行沒有大困難,但隨年歲增長和健康轉差,他們的行動能力和視力情況有所減退, 甚至已成為殘疾人士,其居住的環境普遍十分惡劣,樓梯環境昏暗、缺乏扶手、地板梯級碎裂、沒有警示引路設施,危機處處,缺乏無障礙配套下,這些行動不便業主或住客每天出入都存在困難,政府有需要重視他們的需要。
很多居於舊式樓宇的居民,雖然他們是業主,但很多時辛勞一輩子才購買到的物業,沒有其他額外的資金進行翻新和改建工程,縱然他們想加設無障礙設施,但亦求助無門。我們遺憾政府沒有正視 上述問題,為減輕他們的財政壓力,故再次建議政府牽頭成立「舊建築物無障礙設施提升工程基金」, 此基金有別於現時公用地方維修的資助,「提升工程基金」可先為缺乏足夠資金翻新或進行工程的 業主提供建築物無障礙檢查,及後由建築師就無障礙設施提升工程提出方案及估算費用;並提供資助補貼、貸款、專業協助,協助他們設計、建造及設置無障礙設施。
政府部門輕視資訊通達重要性 實難促進社會資訊傳遞無障礙
聯合國《殘疾人權利公約》在港生效多年,正當全球正在致力推動資訊通達,讓殘疾人士便利獲 取資訊的同時,香港在這方便卻落後於很多城市和地區,特別是在疫情期間,聽障人士便深深體 會政府資訊傳遞並不通達。疫情期間,行政長官、食物及衛生局經常召開突發的政府記者招待會和新聞發佈會,及衛生署每天的例行記者會,都會交代最新疫情發展和政府防疫工作,但是都未有安排手語翻譯員,進行即時傳譯,聽障人士即使收看電視直播,都難以知悉內容,剝削了他們獲取資訊的基本權利。但是,台灣、中國內地及歐美國家的政府,在官員交代社會最新發展和政 策時,都會安排駐場手語翻譯員作即時傳譯,或提供即時字幕,有的手語翻譯員更是政府職員。我們認為推動資訊通達是政府的工作,責無旁貸,不能推託,我們要求政府為政策局及部分預留額外資源,特別是政府新聞處,加設公務員編制中全職手語翻譯員職位,提升手語翻譯員的專業地位,讓公眾視手語翻譯員為職業和專業,吸引兼職手語翻譯員轉為全職及有更多人報讀手語課程,希望長期解決手語翻譯員嚴重不足的問題。
此外,便利視障人士掌握資訊的口述影像發展,更是亳無寸進。作為聯合國《殘疾人權利公約》生效地區,履行實踐資訊通達政策是政府應盡之義。但是,很可惜籌備蘊釀多時的《殘疾人士及康復 計劃方案》,卻沒有很多促進口述影像的篇幅,更甚的是,只是建議政府考慮,我們當時已表達失望,我們期望施政報告能有促進口述影像的政策建議和誠意,可惜都是,行政長官輕視資訊通達重要性,沒有推動口述影像的決心,推動資訊通達隻字不提。
我們認為政府應牽頭促進口述影像的普及,例如在現時免費及收費電視牌照條例,定立指標,要求免費及收費電視公司製作一定時數比例的戲劇或非戲劇節目時,需要提供口述影像聲道;我們亦建 議商務及經濟發展局鼓勵電影發行商,在發行電影時,預先製作口述影像版本,照顧視障人士需要;建議康樂及文化事務署於場地重建或翻新時,增加口述影像室,及鼓勵表演團體租用場地,提供口 述影像服務,如扣減場租、優先租用等誘因,夫升無障礙資訊通達水平。
與民共議與民同行 期望政府重拾初心
由上一份施政報告至今,經歷過社會事件和疫情的影響,政府與社會失去了互信,政府施政舉步維艱,社會亦對政府完全不信任,長久下去,對社會發展,並沒有正面影響。要重建互信,重建溝通平台,不能只要求社會相信政府,而更是需要政府放下身段,走進社會,聆聽社會,關心社會,尊重社會。還記得在 2018 年,行政長官積極回應我們的訴求,願意召開傷健共融高峰會,收集殘疾人士意見,當時我們認為政府是能夠從善如流,接納我們的建議,但可惜,我們感到非常失望,政府其後的殘疾人士復康政策,未能做到與殘疾人士共議,與殘疾人士同行,以致政策偏離社會實情。
我們強調要求政府召開第二次傷健共融高峰會,並改善召開安排,不要濃縮在一個上午內,討論大量議題,而應該按個別主題召開專屬分組討論,由專責的司局長主持及意見收集和回應,會議 亦不應受場地或疫情影響,可以考慮透過不同型式舉行,如網上高峰會等。另外,有效實踐與民共議與民同行,我們期望政府能強化殘疾人士於法定和諮詢組織參與情況,邀請更多殘疾人士加 入諮詢架構,上至行政會議,下至地區諮詢架構,讓他們代表殘疾人士,表達意見,改善現時殘疾人士於不同法定和諮詢組織的參與人數極少和比率甚低的情況。同時,我們亦希望行政長官走 進社區,與不同復康機構、殘疾人士和照顧者見面交流,了解他們在福利、社區配套等的需要和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