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世界自然基金會香港分會(WWF) 對於今日(11月25日)行政長官於其《施政報告》中提出於2050年前實現碳中和的長遠願景表示歡迎,並期待政府明年年中更新《香港氣候行動藍圖》,定下更進取的減碳排放策略和措施。
本會亦支持政府促進可持續養殖漁業的政策。政府應鼓勵商界購買可持續海鮮,同時增強相關的教育工作。另外,亦應支援新養殖區安裝可再生能源裝置。
香港有責任履行《生物多樣性策略及行動計劃》(BSAP)的承諾。行政長官早前表示會與大灣區合作,為中國於《生物多樣性公約》(CBD)的承諾作出貢獻;本會對是次《施政報告》沒有提及保護香港的生物多樣性感到非常失望。
行政長官更明言會努力爭取盡快開展「明日大嶼願景」研究,本會對此表示極度關注。該項目將進行1000公頃填海以在中部水域建造人工島,而建築工程所產生的碳排放,包括填料採購和運輸,將大大地破壞政府對減碳的承諾。
世界自然基金會香港分會保育總監David Olson博士指出:「大嶼山擁有豐富的自然資源,為城市提供重要的生態服務。填海造地以及不平衡的發展將對環境造成不可逆轉的破壞。為了我們的下一代,香港需要的,是一個『今日大嶼』願景 ── 保留今日大嶼山的豐富自然資源,為後代留下珍貴的自然財富。」
東大嶼填海計劃是以不必要和昂貴的方式徹底改變和破壞本港大自然環境。填海不但建造成本高昂,更會大幅增加碳足印,對整個生物多樣性及生態服務系統帶來難以估計的破壞。
根據WWF在2019年發表的海底聲音研究報告顯示,在擬定的填海區域範圍有江豚出沒的紀錄,還有罕見物種包括海龍、海馬及僅於香港發現的蜥蜴等。填充如此大範圍水域將會對附近島嶼的水流造成劇變,進而影響海水中的養份循環及魚苗供應,進一步破壞本地已逐漸枯竭的漁業資源。此類填海造地的模式會改變水流,連帶產生大量泥沙懸浮物,為海岸、航海業和漁業,帶來不可逆轉和估計的影響,都是難以承擔的代價。
世界自然基金會香港分會海洋保育主管Laurence McCook博士表示:「WWF促請政府提出具體計劃及時間表,於2023年或之前將海洋保護區範圍擴大至覆蓋最少10%香港水域,並且於2030年前達到最少30%,以保護珍貴的海洋生物及牠們的棲息地。海洋保護區網絡應包括以科學為本的禁捕區、漁業管理區、海豚保育管理區及以社區為本的漁業資源區。」
中國將於來年5月舉辦第15屆生物多樣性公約締約方大會(COP15)。若屆2023年時,本港只有百份之五水域被劃為海洋保護區,此仍遠遠不足以履行本港政府對中國及國際社會所承諾的義務。
世界自然基金會香港分會行政總裁江偉智指出:「生物多樣性喪失不僅是保育議題,更與社會和經濟的福祉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事實上,在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CBD)於9月最新發表的《全球生物多樣性展望》(GBO5)中就提到,各國政府一直未能就於2010年訂立的「愛知生物多樣性目標」(Aichi Biodiversity Targets, ABT)在保護全球生物多樣性上達成國際共識。香港是時候要兌現《生物多樣性策略及行動計劃》的承諾。」
據WWF最新的《地球生命力報告》顯示,自1970年起,全球脊椎動物種群大小平均下跌百分之68, 當中更顯示淡水生境的生物多樣性喪失速度比海洋及陸地更快。。自1700年,全球已經失去近百分之90的濕地,而現時受破壞的速度仍是森林的三倍。香港須要擔當牽頭的角色,保育香港餘下的所有濕地,以提升本地適應氣候變化的能力,為應對氣候危機提供以「自然為本」的解決方案。
WWF 重申,政府應積極尋求代替方案,包括棕地修復及發展棕地,以解決當前房屋供應的問題,而非將問題訴諸填海。香港擁有不少棕地須被修復。規劃署於去年發表的棕地研究報告總結出新界共有7,373幅活躍棕地,佔地1,414公頃。政府於今年稍早物色了八組棕地群,涉及約36公頃棕地,預計共可提供逾2萬伙公營房屋單位。從香港納稅人的角度而言,發展棕地與明日大嶼填海均可以帶來經濟好處,但發展棕地的經濟及自然資源成本卻遠低於填海。
有關本會對《施政報告》的建議,請參閱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