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選一周年感想:保存自己,消滅敵人](/sites/all/themes/inmedia_2021/images/white.gif)
毛澤東曾經説過:「不打無准備之仗,不打無把握之仗。」
去年11月24日,保皇黨錯判形勢,以為區議會選舉是一場有把握的仗,最終民主派大勝。11月27日,美國總統特朗普簽署《香港人權與民主法案》,曾有報道指區議會選舉結果是特朗普決定簽署法案考量之一,由此可見區選有著不可忽視的影響力。
區選後的這一年,香港人彷如坐著沖落谷底的過山車,見證著香港的死亡。為了防止「意外」再次發生,政府決定押後今年立法會選舉;最近北京人大更DQ四名立法會議員,觸發泛民總辭,議會路線面臨崩潰。立法會和區議會被打壓得體無完膚,只是大時代的側寫。
沒有無緣無故的攻擊,最近建制派和黨媒瘋狂向區議會開火,意味著民主派區議員已經進入倒數階段,DQ如箭在弦。就算區議會只是一個沒有什麼大權力的諮詢架構,都是政府的眼中釘,因為區議會有的是agenda setting的權力,在議會內如實反映民意與政府唱反調,議員亦有資源延續反送中運動,例如支援被捕手足、組織街坊和黃店,今年7月的民主派初選票站就是最佳的例子,沒有去年民主派區選大勝,就未必舉行到如此具規模的初選。
以前,立法會和區議會內的民主派是一國兩制的花瓶,但今日的政府已經不再需要這個花瓶去欺騙國際社會。一年前,我們以為只要踢走保皇黨,就能自主地控制區議會平台及資源,但想不到本應政治中立的民政處會成為新的障礙。區議會連最低工資等民生事宜都不准討論,更遑論政治敏感議題,禁止製作「一生平安」揮春只是一個笑話。
無可否認,區議員在議會內的發揮越來越有限,只能夠爭取到民生上的「小確幸」。以油尖旺區議會為例,迫使政府使用閒置土地、加強打擊鼠患問題、督促拖延多年的工程盡快完工等等,民主派議員仍有點作用。此外,比較有趣的是,油尖旺區議會通過修改社區參與計劃的撥款申請表格,刪除「先生/女士」選項,推動性小眾友善;撥款製作「香港加油」節日燈飾,執筆之時,我仍未收到被禁通知。
究竟區議會還有甚麽意義?當然有意義。根據毛澤東的理論,「盡可能地保存自己的力量,消滅敵人的力量」是一切軍事行動的指導原則。選舉是零和遊戲,存在本身就有意義,減少一個保皇黨議席,就可以減少藍絲陣營在地區上的影響力。再者,培訓議員助理和義工,是為未來的抗爭播下種子。
今時今日,街頭運動被打壓得接近熄滅,進入了一個「療傷」時期,民主派區議員的存在本身就已經是反對政府的旗幟。此外,區議員切勿沉迷議會遊戲,應多花精力在社區上,利用身位協助居民和手足解決各種生活問題,繼續組織街坊網絡,鞏固支持民主運動民意。一旦出現政治局勢的巨變,區議員必定會發揮重要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