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年,有38個經濟學者聯署支持政府的「明日大嶼」計劃,但巿民反對的聲音未停止過,不同部門的專家學者引經據典,分析這樣倒錢落海,在經濟、社會、環保等方面統統不通關,實在是非理性的選擇。筆者也寫過一系列文章反駁這班學者那些似是而非的所謂理據。
借用經濟學者曾國平11月12日在《信報》文章《學者信譽不是這樣煉成的》中觀點,他說:「學者或公共知識份子在社會的功能,就只是利用其專業知識,為大眾提供分析事態發展,破除一些錯誤和偏見,是對抗民粹、抑制愚昧的一股重要力量。要有此正面效果,學者就要有信譽,至少至少,犯了錯要承認,改變看法要解釋。」
但38位經濟學者,包括帶頭的王于漸和雷鼎鳴——兩位芝加哥學派的代表兼港府的「國師」,並沒有錯就要認的勇氣,更沒有對服膺於理性的學者要求,給予起碼的重視。
政府填海之心不減,近期不少金融界人士便大力推銷「明日大嶼」的眾籌計劃,說到天花龍鳳,實際上假「社會福祉」之名,尋求玩弄財技以食大茶飯的機會。曾國平就指這些眾籌計劃以「香港市民人人有份」為賣點,說的只是認股權證,若到頭來「明日大嶼」成了血流成河的大白象,這購買股份的權利就一文不值。
事實上,以港府近年大型基建頻頻嚴重超支的往績來看,誰會相信「明日大嶼」不是一隻哄了妳 / 你上去便無法走得落黎的賊船?姚松炎去年便曾經批評,「明日大嶼」的收入估算過度樂觀,是規劃署估算商業樓面長期需求的三倍,令人覺得有將整條數作大之嫌。況且,現實並非「供應幾多都唔影響價格」,萬一工程真的去馬,落成之日,租唔出、賣唔去,怎麼辦?不要忘記,過去一年,有大型社會抗爭,有港版國安法的實施令香港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勢危,有中美脫鉤的路徑依賴影響,更有武肺肆虐全球的破壞,未來充滿不確定性,香港更出現移民潮、失業潮,本身的經濟體質變得異常脆弱——縱使樓市、股市反常興旺。在種種不利因素圍攻下,我們對於「明日大嶼」如此瘋狂的賭博,不是應該更加有戒心才對嗎?
事實上,真正解決土地問題的良方早已存在。
規劃署前助理署長伍華強,前年提出一個解決香港土地供應的「終極方案」 ,建議政府:
1. 盡快宣布2047年6月30日到期的新界農地不會再續租;
2. 宣布日起不會批准農地承租人更改地契作其他用途;
3. 承租人在2047年前提早退租可獲特惠補償,愈早退,獲得金額愈多;
4. 方案令新界農地的「預期價值」下降,可令大量承租人把土地提早歸還政府。
他指,目前新界農地有大約8000至1萬公頃。如此一來,連某些經濟學者大力推銷的公私合營模式,亦毋須考慮了。事實上,伍華強認為所謂公私合營,根本是官商勾結的把戲。
伍華強在〈一個解決香港土地供應的「終極方案」〉第 31 條中寫道:香港實行「有年期限制的土地批租」制度,政府是土地的大業主(Landlord and Lessor),然後透過不同方法,將土地批租給承租人(Lessee)。所有批租土地都有年期限制,都有到期的一天。換言之,囤積居奇的地主,本質上不過是租霸,那為何我們仍姑息這些租霸巧取豪奪的行為,而把天文數字的公帑用於效益奇低、成本奇大的填海工程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