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影:Alex Leung
世界自然基金會香港分會(WWF)對立法會財委會議程中關於「明日大嶼願景」的中部水域人工島研究撥款申請表示反對。大嶼山擁有豐富的自然資源,為城市提供重要的生態服務。填海造地以及不平衡的發展將對環境造成不可逆轉的破壞。世界自然基金會香港分會(WWF)呼籲政府建立「今日大嶼願景」,遵循「北發展,南保育」原則,保護大嶼山珍貴的自然資源。
首先,落實「棕地優先」政策。根據規劃署去年發表的棕地研究報告,新界共有7,373個有營運的棕地,佔地面積達到1,414公頃,而其中615公頃屬於具發展潛力的地區。不過早前政府提交的報告顯示只有36公頃適合發展公營房屋。根據本土研究社2018年的報告,本港約有723公頃棕地未被列入發展區或未有發展時間表,估計可以提供約8.4萬個單位。 政府需要採取更積極的措施優先發展棕地,善用現有基建配套的土地,解決房屋供應問題。
其次,保護南大嶼沿岸濕地及林地等重要生境。現時,《城市規劃條例》和《廢物處置條例》中的法例漏洞導致保育相關用途地帶內私人土地上的濕地、次生林等重要生境受到堆填等環境破壞,嚴重威脅本地物種的生存及稀有棲息地,並增加當地鄉村社區及康樂設施受洪水氾濫影響的風險。南大嶼應該採取「山脊到岩礁」的保育策略,修改《城市規劃條例》和《廢物處置條例》以堵塞法例漏洞,維持健康的沿海濕地生態系統。
最後,在大嶼山南部和西部沿岸水域設立海豚保育管理區。世界自然基金會香港分會(WWF)早前與合作夥伴發布的《中華白海豚緊急保育行動計劃》顯示大嶼山南部和西部的近岸水域是香港為數不多的中華白海豚重要生境。政府應在2024年或之前將大嶼山南部和西部沿岸水域劃為不受任何人為活動影響的海豚保育管理區,並嚴格規管區內和附近水域的工程和填海發展、船舶交通、漁業活動等人為威脅,以保護白海豚覓食和社交的重要棲息地。
世界自然基金會香港分會(WWF)保育總監David Olson博士表示:「填海將改變自然環境,對生態系統造成嚴重破壞。我們真正需要的『明日』大嶼,應該是保留今日大嶼山豐富自然資源的願景,為後代留下珍貴的自然財富。」
香港政府有責任履行《生物多樣性公約》(CBD)以及《生物多樣性策略及行動計劃》(BSAP),政府必須在保育及發展之間取得平衡,推動綠色經濟復甦,建立人類和大自然共同蓬勃發展的新常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