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獨媒報導)港大學生會法律學會下午舉行法律論壇,前港大法律系副教授戴耀廷「重返」港大,批評當權者透過法律和公眾論述,造成威權法治;呼籲港人要堅持,希望公民社會能尋找空間作抗衡。
今次是戴耀廷遭港大解僱後,第二次重回校園。戴耀廷表示心情沒有特別,自言離開大學後反而更大自由度,重申社會運動便是在不斷失望、失落和遭打壓的過程中走過來。論壇題為「法治未來時」,戴耀廷表示,自2017年時已感到,有人要令香港原有的法治消失,正步向急速倒退和消亡,「用法治令法治消失」。
四名民主派立法會議員遭DQ,民主派已總辭抗議。戴耀廷批評,當權者為了達到排除異己,先造成威權法治,如國安法和人大常委的決定,街頭便緊接有舖天蓋地的支持街站。戴耀廷認為,兩套法律論述正在競爭,政府意圖透過威權法治取代原有的方式,重申法律的目的並不是只維持社會秩序,而是制約社會權力,並保障公民權利。
戴耀廷分析稱,威權法治可能在體制內佔盡優勢,立法會更早已上演該情況,不能排除行政、立法及司法均遭威權法治佔據。戴耀廷提到,公民社會仍有空間抗衡威權法治,「如果條路俾石頭封住,咪轉個彎搵第條路,我唔會話悲觀定樂觀,但堅持得幾耐就幾耐。」他又表示,自己的新銜頭是「法治教育工作者」。
吳靄儀:法治不是狀況,而是行動
前法律界立法會議員吳靄儀引用美國民主黨競選副總統候選人賀錦麗的說話,「民主不是狀況,而是行動」,認為同適用於法治。吳靄儀認為,如討論法治只聚焦於法庭的裁決並不全面,稱司法獨立不等於司法公正,而是典章制度的問題;並必須從三個層面來看,如立法機關如何立法,行政機關如何守法及執法,「法治最中心唔係司法獨立,行政先係最重要。」
吳靄儀引用終審法院前常任法官鄧國楨在告別的演辭的內容,即政治上的公平、自由的傳媒和選票,即公眾層面同樣重要。身兼大律師的吳靄儀同指出,有人處心積慮將香港的制度,包括司法獨立拆解,所以社會要加深對法治的教育,法律系學生要思考和面對自己的未來,而法律工作者亦要提醒和協助法庭做應該做的事。
吳靄儀表示,每當有裁決令人感到不公時,並不是法官對政治有偏差,而是法官對法律基本原則了解不足。她提到,香港社會近年對法庭的關注到達前所未有的地步,如新出現的「旁聽師」。她多次重申,法律學生需思考法律和政治之間的責任和承擔,「呢個係終身議題。」
民權觀察創辦人王浩賢則表示,港人對法治淪為整治人民的工具不服氣,如近日港台《鏗鏘集》編導蔡玉玲被捕。他提到,不少反送中的被捕示威者在面對濫權和不恰當的待遇時,沒有有效的監察;反思現行機制能否保障市民。
張達明籲學生Be Water
港大法律學院首席講師張達明承認,香港的法治在一定層面上已進入寒冬,尤其涉及抗爭的官司。他形容,香港今天的局面屬可預見的情況,因為法律在內地屬統治者的工具,香港的法律則要發揮制衡的作用。他認為,最關鍵的轉捩點為2013至2015年間,中共要就國家安全重新定位,包括2014年推出新國安法以配合新形勢和新任務,以保障政權及意識形態的安全。
張達明呼籲,法律系學生要Be Water,深耕細作地向身邊人解釋法制,在自身的範圍做好本份,避免遭改變意識形態。戴耀廷亦同意張達明的說法,認為公民社會仍有空間,作有技巧地推廣,並不一定會涉及國安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