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出席深圳經濟特區建立40週年慶祝大會時,提到深圳是大灣區建設「重要引擎」,使外界擔心本港在大灣區以至全國的重要性下降。有人曾把香港與深圳比喻為《三國演義》中的周瑜與諸葛亮,同樣既有競爭又有合作;香港如同正值壯年的周瑜般,成名雖早,但遇上後起之秀諸葛亮般的深圳,近年創科優勢尤為突出,香港卻處處落後於下風。
近日特首林鄭月娥、以至上市公司主席等知名人士都先後「認輸」,「不介意別人說深圳GDP超香港」,但與其比較雙方GDP多少,倒不如思考兩地可以加強合作的地方,特別是創科方面。香港過去一直依靠金融、地產、物流等優勢產業「食老本」,過往可「恃才傲物」,但近年創科成為世界經濟的增長動力,美國和香港的科網股的表現,都大幅領先舊經濟的股值;既然深圳作為全國的創科之都,香港要於創科上急起直追,與深圳合作是最快的捷徑。
誠然,香港於創科發展上仍有「老本」可用,包括完善的法治基建、吸引國際人才和資金的營商環境、高水平的大專教育及研究能力,但致命弱點是缺乏土地及創科人才,以致沒法把「軟件」優勢與「硬件」結合,導致駐港創科公司不足,使相關職位及商機少,許多科研成果也只能賣到外國公司。
正如早前團結香港基金的研究報告指出,本港擁有科研力量雄厚的世界級大學,但在技術產業化方面卻未如理想。反觀深圳在政府主導下,有完善的政策和服務配套,因而吸引大量內地和本港的創科人才落戶,形成科研產業化的良好大環境。特區政府應充分借鏡內地支援科研產業化的成功經驗,提供一條龍式的支援服務,為本港創科業界建立良好環境。
此外,香港目前有科學園及數碼港項目發展創科產業,但能提供的土地相比深圳畢竟是「蚊髀同牛髀」,故應鼓勵創科公司善用作為佔地面積較少的營運用途,例如科研產品開發、放置伺服器、辦公室等;而需要大面積及放置大型機器的生產工序,則盡量搬往深圳地區。港府亦要加強對科學園內公司的營運活動監察,確保其合乎申請原意,例如近年就有數據中心租戶違規分租,違反租用條約,浪費由納稅人補貼的珍貴科學園用地。
尤其重要的是,特區政府對創科上的支持,往往「口惠而實不至」。舉例如最近在疫情中支持中小企和IT界,為期半年的5億元遙距營商計劃(D-Biz),換來申請者和供應商怨聲載道。計劃自5月18日正式開始接受申請,已經收到近14,000宗資助申請,批出不足1,000宗,涉及總資助額約2,500萬元,平均每宗批出不足4萬元,獲全額資助的更只佔少數。
創科局過去一直予人「官僚」味濃,業界經常批評申請批款程序繁複、批核時間長,當初標榜「三十萬資助額,政府全付,特快十日批核」,最終局長卻指申請者預算「發水」而要小心審批,此例正好說明由官方推動創科之「力水不足」,更不用重複特區政府過去如何為了捍衛既得利益而封殺共享經濟如Uber等的發展。
話說回來,現時港深的一些既有合作機制,例如「前海深港現代服務業合作區」、「港深創新及科技園」,港府應加強宣傳及多發展配套政策,善用香港資金自由流通的國際金融城市優勢,作為融資與投資的平台,為本地創科公司提供更大發展空間。
未來港府亦要吸引本地的創科公司及人才回港發展,並與深圳加強通關及人才流動的便利,以吸引兩地創科人才到河套區工作,亦使深圳的創科科研及生產人才可擔任培訓角色,以改善本地創科人才不足問題。港府也可提供貸款、稅務優勢等吸引內地及國際大型創科公司進駐兩地的合作項目。
與深圳合作發展創科,對香港而言是互惠互利,「周瑜與諸葛亮」兩雄聯手,更可作為大灣區創科發展的強大動力,帶動整個大灣區的經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