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美國總統選舉制度中選舉人團的運作及其它

美國總統選舉制度中選舉人團的運作及其它

早在2008年的美國總統大選前夕,我在一個個人網站上發文,首次解釋了選舉人團與美國選舉制度的關係。那時中文媒體還沒有人關注這個議題。直到特朗普與克林頓的2016一戰,克林頓贏了民票,輸了選舉人票,中文媒體才驚覺有「這樣的一個東西」。到了今日,很多互聯網上的 opinion leaders,亦即所謂的「意見領袖」,紛紛瀏覽一遍維基百科的相關詞條,惡補一番便成為 OL,或甚至 KOL(key opinion leaders)了。

今將2008年11月發表過的文章,略加修改以配合今日政情,發表如下。

一﹕選舉人團

2000年美國總統大選﹐高爾贏得了民票(popular vote)﹐輸了選舉人票(electoral vote)。同樣,2016年美國總統大選﹐希拉利‧克林頓贏得了民票﹐輸了選舉人票。究竟是怎麼回事﹖

讓我們簡單解釋一下選舉人團的運作。

美國總統大選是個間接民選(indirect popular election)制度。以奧巴馬對麥凱恩的選戰為例,2008年11月4日﹐美國選民雖然是「投給」一個總統候選人(和副總統候選人) ﹐票卻「算入」一團選舉人﹐就是所謂的「選舉人團」(electoral college)。這批選舉人根據每一個州的大多數民票去向宣誓投某候選人的票。用蒙大拿州(美國西北部與加拿大的沙省接壤)做例子﹐根據人口比例﹐蒙大拿州有三張選舉人票。如果大多數的民票投給共和黨候選人﹐那三張選舉人票便全投給共和黨候選人 - 贏家通吃。

回到今日,根據美國憲法﹐今日或郵寄選票延誤而推遲後所得的選舉結果是非正式的。選舉人要在12月象徵性開一次會﹐投票﹐才算正式選出下一任的美國總統和副總統。

選舉人票總數有 538 張﹐大多數為 270 票。換句話說﹐候選人要取得起碼 270 票才有機會入主白宮。

所以 2016 年,特朗普勝出後,克林頓的支持者,包括主流傳媒,聲稱「眾望所歸」的是克林頓,因為她贏得了民票,故而特朗普的「當選」並非那麼「合法」(legitimate)。然而,特朗普 famously 回應說﹕如果我們的選舉制度按民票定輸贏,我的競選工程當然便不會以選舉人團為策略目標了﹗

這一方面反駁了民主黨人對他的指控,另一方面則顯示出特朗普的精明。

二﹕州與選舉人票

今日美國各州根據其政治傾向大致可分成三種州﹕藍州﹑紅州和搖擺州。藍州是民主黨必勝的根據地﹐如西岸的加州(55票)﹑俄勒岡州(7票)﹑華盛頓州(11票)﹐東岸及東北的緬因州(4票)﹑紐約州(31票)﹑密歇根州(17票)﹑威斯康辛州(10票)﹑伊利諾州(21票)。紅州是共和黨必勝的根據地﹐如俗稱聖經帶(Bible belt) 的德州(34票)﹑路易斯安那州(9票)﹑田納西州(11票)﹑阿拉巴馬州(9票)﹐俗稱中西部(midwest) 的愛達荷州(4票)﹑懷俄明州(3票)﹑猶他州(5票)。

搖擺州﹐顧名思義﹐就是搖擺不定﹐沒有特別傾向某一個黨的州。近年較為重要的搖擺州有佛羅里達州(27票)﹑賓夕凡尼亞州(21票)﹑俄亥俄州(20票)﹑維珍尼亞州(13票)。傳統上﹐共和黨和民主黨要爭奪得都是搖擺州﹐所以這些州又稱作戰場州(battleground states)。但2008年的戰況已經完全推翻了傳統思維。奧巴馬團隊採用民主黨主席侯活.甸(Howard Dean) 的五十州戰術﹐即是說﹐民主黨要攻入共和黨的根據地﹐擴大戰場﹐使共和黨疲於奔命。這個策略有沒有效﹐有﹐因為奧巴馬的財政支援十分充裕﹐奧巴馬早於一年前便策劃了一個龐大的草根階層義工﹐進駐各州。

舉一個例子﹐大家便領略到奧巴馬陣營是如何地衝鋒陷陣。蒙大拿州﹐本來是紅州﹐但奧巴馬在這裡開了19個辦事處﹐有 14,000 名義工(換句話說﹐大概每 67 人便有一人是奧巴馬的工作人員﹗)﹐大概每星期花費 160,000 美元(包括廣告)﹐奧巴馬﹑拜登﹑米雪.奧巴馬多次訪問蒙大拿州﹐雖然只有三票。相對來說﹐麥凱恩在這裡開了六個辦事處﹐他一次也沒有訪問過蒙大拿。

這說明了兩件事。一,奧巴馬團隊及主流傳媒制造了一個欺騙性質的神話,吹噓奧巴馬背後並無龐大財源,但實際上支持他的都是華爾街的財閥(日後有機會再談一下這個問題)。二,奧巴馬的選舉策略同樣針對選據人票,所以後來民主黨對特朗普的指控實在是輸打贏要的政治技倆。

三﹕結語

美國選舉歷史上有所謂的「布萊德利效應」(Bradley effect) 。布拉德利效應假設民調失準的一個原因是社會期許性偏差現象的後果,即有些選民害怕被批評抱持種族主義態度而在民調中作出不實回應。換句話說,如出現黑人候選人與白人候選人對壘的情況﹐即使黑人候選人或尋求黑人選票的候選人在民調高企的情況下也會落敗﹔但這不是一個科學理論﹐也不能肯定是一個普遍的社會現象!

但今年大選前出現了一個「黑命攸關」(Black Lives Matter)運動,使布萊德利效應再次進入人們的視野。如有變數,則在於 BLM 會否造成反作用?由於激進左派組織 Antifa 的介入以及其製造的動亂,受影嚮比較大的恰恰是中下層的民眾,這當然包括大量的非裔及拉丁裔美國人。在同一時間,一股年青黑人 OL 亦乘時崛起,拒絕民主黨的福利性 handouts(施舍),並追求共和黨式的平等 opportunities(機會)﹔這批年青的黑人意見領袖之中,當以 Candace Owens 為姣姣者,亦喚醒了不少不願自視為「受害者」的進取的年青一代的黑人。

因此,撇開國際政治的波譎雲湧,今年的總統選舉結果將會是一個與美國少數族裔密切相關的社會性指標。

但我們關心的是處身國際蛛網之中的香港。坊間一直流傳一個造假訊息(disinformation),說美國有既定國策,誰當選亦無所謂,若拜登當選,還是會依循既定國策(即特朗普定下的路線)云云。不知是哪個白痴 KOL 們信口雌黃,首先提出這樣的「 洞察力」,然後又有一群羔羊尾隨嚮應﹔香港知識界果真多的是廖化﹖如果真有「 國策既定,誰做總統也是一樣」這種現象,又何來那麼多改變世局的美國總統﹖美國歷史不是國家機密。不懂只能怪自己識少少,扮代表。

同樣,在同一時間,又有 KOL 們聲稱特朗普會大獲全勝云云。大選後的叮噹馬頭,亦狠狠地摑了 KOL 們一記耳光。

在滿街滿巷 KOL 的今日,能不為香港擔心乎?

祝願特朗普留有後著,成功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