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總統大選還剩不足三日,民主共和兩黨鬥爭得如火如荼,數日來的民調變化不斷,現時判斷總統「寶座」鹿死誰手還言之尚早。特朗普與拜登兩大陣營都在文宣資訊中角力,利用網絡,傳媒,社交媒體等不斷散播有利己方以及打擊敵方的資訊,以動搖選民的心理。這次令世界注目,與全球局勢掛鉤的總統選舉,為名副其實的資訊戰。
在網路發達以及大數據時代,選舉宣傳不再依賴電視廣播或紙媒,當網絡發達的時候,社交媒體便成為了資訊流動及傳播的重心,令電視辯論製造輿論及影響心理的地位削弱。以往民眾都會關注於選舉前的辯論。美國總統選舉辯論能夠影響選民的心理為眾所周知,因為歷屉選舉辯論亦不乏有民調落後的候選人在辯論後逆轉民意以及勝出大選。但總統辯論只是其中一個拉票的渠道,影響選民心理的幅度較小。真正最有影響力,能針對選心理的必定是網絡。
資訊對於控制輿論有極大的作用,容易影響選民的看法與思想,如果適得其反,就可利用散播出的假新聞,能激出不同種族層級對立、仇恨,將網絡轉為分化武器,甚至發動公民內戰。
近日美媒《Newsweek》公布了一份調查,指出至少約600個海外團體疑與中共有密切關係,受到中共指揮,他們會透過社交媒體的假帳號發動資訊戰,四處搧風點火,挑撥美國社會兩派矛盾,造成群眾互相對立,以影響美國選民的心理,左右大選。
這些團體涉及不同領域,多與領事館或統戰部有關。顯示網絡亦會成為敵對國家利用的工具,作「帶風向」以試圖影響美國選情。
回顧2016年美國大選中,特朗普正正就是靠網絡資訊戰擊敗被主流傳媒看好的希拉莉。轟動一時的劍橋分析事件就是經典例子。當時的特朗普競選團隊軍師巴農(Steve Bannon)負責主導,利用心理學技術,透過大數據來捉摸美國選民的心理。該數據公司以心理測驗遊戲來獲取的資料與用戶好友等資料,喜好,按讚類別,政治傾向等資料,再將數據加以分析,以投其所好,發放用戶感興趣以及對己方選舉有利的資訊。公司內部有一個數據庫,記錄目標選民的資料檔案。而公司的目標是放在一些較政治冷感或中間派甚至乎過往從沒有投票的人的人,以開拓潛在目標選民。能控制了選民接收的資訊,就可以影響思考方式,動搖對事物看法及價值觀等。
關於資訊戰,值得一提是上屆希拉里電郵門醜聞。當時維基解密網站公佈了美國民主黨國家委員會內部的絕密郵件,被揭發在任國務卿期間以私人電子郵箱處理公務,可能洩漏國家機密。電郵門事件在關鍵時候流出,嚴重打擊希拉里,令她形象破產,變相給了特朗普一個神助功。導致能夠左右大局的中間派的選民傾向投特朗普,最終在沒有黨派佔大多數的搖擺州份中大多由特朗普奪得,勝出選舉人票成功入主白宮。即使主流傳媒鋪天覆地攻擊及抹黑特朗普,也敵不過特朗普陣營在的網絡資訊戰的策略。證明資訊戰能說服了選民的心理,成為了出奇制勝的原因之一。
而電郵門事件令人聯想到今屆民主黨總統候選人拜登亦捲入同樣涉及電郵的醜聞。拜登被揭發參與了兒子亨特和自己弟弟詹姆斯策劃的外國生意計劃,包括與中國公司的交易。而事件亦在社交媒體瘋傳,成為新一波輿論的風向。值得留意的是關於醜聞的訊息很快被Facebook和Twitter以散播不實消息而禁止上傳,而配合主流媒體放大特朗普「通俄」的傳聞,轉移公眾的視線目光。相信親拜凳的科技龍頭已意識到資訊的影響力,對資訊傳播的敏感度一洗以往的態度,不容許事件在社交媒體中製造輿論,讓選民心理受到影響,再次重蹈覆轍。故淡化不利拜登選情的報導。
這事件引起的資訊戰,背後揭露了雙方陣營的角力,隨時又會成為選舉的轉捩點。較耐人尋味的是亨特電郵門曝光後,美國google 的搜索引擎中出現了大量「 Can I change my vote?」的捜索句子,時間線與拜登亨特醜聞脗合;相信事件對選民的的投票意向已造成了影響。特朗普能否照板煮碗,靠資訊戰再次奪得總統寶座,全球都拭目以待。
網絡資訊的影響力不容忽視,在科技發達的大數據時代,主流媒體的影響力大不如前,網絡已不知不覺間已成為了影響全球未來局勢的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