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散後》道年輕抗爭者心聲:「我哋唔係玩下就算㗎⋯⋯」

《散後》道年輕抗爭者心聲:「我哋唔係玩下就算㗎⋯⋯」

《散後》由陳哲民編導,講述幾個年輕人的複雜愛情關係,以雨傘運動及反修例運動做背景,利用「五年前」、「五年後」做對照,反映他們各自的改變。

雖然也是以抗爭為題的電影,《散後》著墨抗爭的地方不算多,反而側重於生活壓力如何影響一個人的政治理念。這個議題聽起來或者有點不合時宜,但置諸2014年傘運期間,卻顯得有討論空間。當時年輕的示威者佔據了旺角及金鐘的道路,這種抗爭手法被不少人批評:「阻人返工呀!我手停口停呀!」

《散後》呈現出不同觀點,包括老一輩常嘲諷年輕人的:「你哋真係好天真」,亦批判理想主義的抗爭者——傘運佔領多時,但跟政府的談判卻毫無進展:「真普選喺個天度跌落嚟?」

《散後》在政治爭議上處理得非常小心,但亦有將年輕人滿腔熱誠寫出來。有一幕,吳凱昕飾演的大學生Maryanne含淚說了一句:「我哋唔係玩下就算㗎⋯⋯」頗觸動人心,把年青人的委屈跟無奈邊哭邊苦說出來。

吳凱昕在2014年落選港姐之後,前往紐約電影學院進修,之後在ViuTV劇集《二月廿九》中「擔正旗」做女主角,甜美女孩形象深入民心;今次轉拍電影,在《散後》飾演一個固執、有骨氣的女學生,也演得非常「入形入格」。

男主角阿賢被夾在兩個女人中間,一個是主張抗爭的Maryanne,一個是講不好廣東話的新移民阿詩。在《散後》的Facebook專頁,他們這樣介紹:「以愛情包裝一個『身份認同』的故事,後來發生了雨傘運動,是巧合也是契機⋯⋯」傘運後,阿賢跟Maryanne分手,跟阿詩一起,即使2019年爆發反修例運動,阿賢亦沒有投入抗爭,他甚至希望到中國發展科研。電影是否以阿賢暗示香港,最終也無法「理想地抗爭」,只可以投歸現實的生活,甚至跟中國融合?

的確,好的電影經得起這些複雜的解讀,但可惜《散後》不是。在製作上,導演花的心思明顯不夠——為甚麼以香港大學做背景,而非其他大學?為甚麼開場時,幾個年輕人打曲棍球?陳導演說:「因為我讀過嗰間大學,嗰種波我都打過。」這個答案,或者已經可以解釋這套戲的失敗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