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擔任大埔區議員(大埔墟)至今,認為最與市民息息相關的民生議題非商舖的貨品阻街莫屬。大埔區內以大埔墟及翠屏商場街市的貨品阻街問題最為嚴重,每次在環境委員會上,各執法部門都會例行提交檢控數字,而我們民主派區議員都必然炮轟部門執法不嚴,效果強差人意,市民怨聲載道。我先歸納一下阻街的主要類型:
1. 擺在路中心/消防閘旁的貨品
這類貨品在議員們的催促下,尚有一點進步,但未能持續保持暢通無阻。
2. 靠在馬路邊或附近公園外圍的貨品
這類貨品經常存在,但相較之下,擺在這些位置對行人影響較少。
3. 放在落貨區的貨品
這類貨品霸佔了貨車落貨的空間(當然亦有汽車違泊),變相貨車需要在行車路落貨,阻礙交通。但由於是雜物放置在馬路,一般來說是由警方負責,但警方執法頻率強差人意。
4. 果殼、木板等垃圾
垃圾可由潔淨組發出票控,但小販組對此就無法可依,但潔淨組不會長駐一地,造成食環對垃圾視而不見的畫面。當潔淨組事後來到清理,即使一時解決了阻街問題,亦變相使用了公帑處理商業垃圾,造成不公。至於紙皮,由於回收者需要時間搬運,所以社會大眾普遍都會抱以較寬容的態度。
6. 擴展營業的貨品
這是最被廣為投訴的類型,因直接倒堵塞行人主要通道/後巷,主要是蔬果、生果檔違規,最嚴重的霸佔距離約有六個生果籃長度,即是佔了約三份一行人路,試想像如兩邊商戶也佔了三份一行人路,就只剩下三分一空間給行人過,還需計算停留購物的市民所佔的空間。
問題顯而易見,但為何食環無法有效打擊?究竟問題出在什麼地方?
1. 食環採取先教育後執法的方針
食環在每次會議都會提交一些數字,包括勸喻次數及定額罰款,但勸喻次數往往是定額罰款次數的十倍以上,食環解釋是希望透過勸喻教育商戶。這套講法是不能接受,因商戶已經營多年熟知條例,根本不需要再花時間去教育。如果每天也要重新「教育」一次,商戶定必會濫用勸喻機會。
2. 食環前線欠缺明確指引
我透過與食環前線溝通以及市民提供的資料,得悉食環對於明顯貨品阻街而不執法的原因是欠缺明確的指引,故議員們在會上要求食環管理層訂明具體標準,以便前線執法,但管理層只推塘要以各個案的前因後果來定奪是否違規,但擴展營業又有何苦衷?所謂「彈性處理」變成了縱容的藉口。但議員畢竟無法直接處罰不稱職的政府職員,目前亦只能透過言語或投訴施壓。(所以說民選政府是很重要)
3. 食環無權充公擴展經營的貨品
食環表示只有權充公完全離開店鋪範圍的小販行為,擴展經營的貨品則無權充公,另外對於同一批貨只能檢控一次,但只要商戶在原有貨品上不斷補給,食環根本沒可能判斷賣了一段時間後是否仍是「同一批貨」,變相商戶一天內只需交一次罰款,就可任意霸佔公共空間。這種執法準則需要徹底改革。
4. 食環前線擔心商戶反應過激
坊間曾有不少片段是食環與商戶職員產生肢體衝突,加上部份商戶背後有龐大的集團撐腰,令食環執法有所忌憚。當然這不足以作為完全不執法的藉口,故我在會上也要求警方加強支援食環,但警方表示處理危害市民及財產的罪案優先、街道管理為次要,只能有限度作出配合。所以表面上只是食環前線與商戶職員之間的角力,但骨子裡其實是民間與霸權之間的角力,屬政治的一部份。
5. 食環前線人手不足
大埔區內的阻街黑點眾多,當食環集中處理一條街,往往無法在其他黑點長駐,但食環管理層卻不肯承認人手經常不足的問題,而我們老早要求食環增添人手卻不得要領。
6. 商戶的態度消極
部份問題根本可以靠商戶自身配合而舒緩,例如透過物流調節避免同類貨品過盛、把垃圾放在垃圾車並加密運送到垃圾房,但商戶考慮到成本問題而拒絕合作。食環更表示,商戶會擔心與議員爭吵索性不派代表磋商,這完全是逃避責任的態度。
有鑑於以上問題經過區議會的長期施壓仍沒有明顯改善、食環管理員的回答不知所謂,我們的憤怒已到了臨界點,因此在特別會議中要求食環向商戶傳達我們對貨品阻街零容忍的訊息(上落貨時段可彈性處理),並建立了工作小組專責繼續跟進此議題。
難得今屆大埔區議會民選議員全屬民主派陣營,沒理由再放縱一些與保皇黨關係密切的大集團,容讓他們為私利妄顧民生。雖則我主張要部門雷厲風行地執法,但礙於現實空間實在有限,部份問題仍可在符合公眾期望的前題下有協商的空間,但若商戶完全沒反省及讓步的餘地,那就無法展開對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