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歷史博物館展出經年的常設展覽「香港故事」,將於 10.19 起閉館翻新,改建後再重新開放,眾多市民趁最後機會前來參觀。但不少人懷愐之餘亦復懷憂,擔心新版「香港故事」將因當下政局而改動。
* * *
年輕的黃先生只有 21 歲,第一次參觀「香港故事」還在小學。
不同於小時候水過鴨背,今日他主動重返,神心地為每一個展品拍照,尤其重視第 5 至第 8 展館,由鴉片戰爭到主權移交的近代史。
他鉅細無遺到連每一塊展板都不放過,當無數市民信步而過,逐一存照的他仍待在同一地方。
有報道指新版「香港故事」將減少文字,更多以媒體方式展示。黃先生抱有疑問,恐怕影像失諸簡略,反而文字更加翔實。
他坦言「絕對擔心」新版的「香港故事」會篡改歷史迎合時勢,報喜不報憂,為執政黨諱。
「影左幾多張?」為了保存歷史,他已記不起拍了幾多張相。
* * *
區先生抱起五歲的兒子看南京條約。
他的心情複雜,「始終有啲擔心。。。冇得擔心架喇。」只希望歷史能夠如實保存。
* * *
Billy 已帶女兒參觀過「香港故事」好幾次。為人父親的心情似乎都是一樣,「冇得擔心咁多。」
Billy 是歷史愛好者,他解釋原版「香港故事」已經充斥官方的大一統史觀,比如詮釋香港自秦朝起已歸屬中國,他認為有商榷餘地。
「歷史從來係官方寫出嚟。但我地就係見證歷史嘅人,我地知道嘅就用把口講番畀下一代知。」
* * *
一位在城大從事文化研究的學者,也在仔細記錄展品,準備來日與新展覽加以比較。她認為「香港故事」已展覽多年,翻新後有所改動是勢所必然。
一如前述 Billy 所提示,她點出原版「香港故事」像自然博物館追溯到盤古初開四億年前,較諸其他歷史博物館實屬少見。
「好少有一個展覽講地方歷史,會從自然生態、史前時代講起。」背後其實有政治氣候的考量:不想強調香港「開埠」是從鴉片戰爭開始。「由秦始皇開始講香港故事,就符合中國民族主義框架,所以展覽嘅策略選擇將歷史推到好早。」
她說以中小學生為教育對象的公共博物館,策展的詮釋方向無可避免有政治談判。但香港歷史博物館始終不乏專家,也依然保持專業。
她估計殖民年代的展品在新展覽將會減少。變化是好是壞就因人而異,但社會對展覽的關注,正反映公眾的 common sense。
* * *
陳老師帶同兩名中五學生過來參觀,向學生介紹八九民運的百萬人遊行。
學生 Johnson 首次參觀「香港故事」,對於翻新略感可惜,也對新展覽的改動有一點擔心。
眼前照片會否在新展覽失蹤?陳老師在苦笑中流露無奈。但她強調會堅守老師的職責,向學生說出真相,將歷史傳承下去。
* * *
歷代港督像突然成為打卡勝地,市民都在追憶一去不返的從前。
一位小女孩身處眾肖像前,母親提醒她眼前都是英國人。但女孩不明白,隨即走開。
* * *
在展覽盡頭的主權移交照片旁邊,一人正在窺探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