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媒報導)觀塘碼頭為十多名無家者的棲身之所,運輸署5年前起以違反《土地(雜項條文)條例》為由進行跨部門「清場」行動,頻率更由半年一次增加至現時的每月一次。食環署原擬今日(10月8日)再度清場,與在場人士溝通近1小時後,決定延至下周一(12日)下午行動。居於觀塘碼頭4年的Sam叔坦言自己年紀大,頻密的清場行動令他精疲力盡,希望政府能夠通融。「活在觀塘」 、支援露宿街友行動組召集人馮炳德建議政府允許無家者於原地興建組合屋,配合太陽能發電解決偷電問題,「令佢哋可以有尊嚴咁生活」。
親手搭建居所 六旬無家者批清場滋擾
60多歲的Sam叔4年前起居於觀塘公眾碼頭,一手一腳搭建居所。他指會因應天氣改變建築,「夏天就通風啲,冬天就密實啲」,例如以木板擋風。但Sam叔亦坦言居住環境惡劣,颱風吹襲時幸好搭建物結實,才未至於倒塌或被吹走。
Sam叔憶述以往住於碼頭的無家者缺乏溝通,亦不會主動清潔,「搞到污糟邋遢咁」。政府「清洗太平地」後,Sam叔強調大家多了溝通,無家者亦肯自動自覺清潔碼頭,「冇咁多嘢俾佢(食環署)清」。惟清場後他們亦需要1個星期的時間重建居所,Sam叔坦言覺得備受滋擾,「我哋年紀大,要成日搭建好辛苦」,亦要找朋友幫忙搬遷及重建。
Sam叔續指,清場行動「遲少少已經好大幫助」,可以減少損失,因為行動時會遺失物品,「食物、衣物嗰啲嘢會亂晒,有啲又爛晒、唔見咗咁樣,損失都幾多」。
被問到有否嘗試申請政府宿舍,Sam叔斷言他們的經濟條件根本不能申請宿舍或租住劏房。他亦透露未有領取綜援或津貼,靠積蓄及打散工過活。Sam叔腳亦有工傷,行動不便,難以勝任其他工作。
清場越發頻密 支援組:望無家者可有尊嚴地生活
馮炳德批評清場行動擾民,由5年前半年一次,增加至現時的每月一次。他要求政府暫緩行動,並人性化處理。馮炳德強調無家者很合作,更會漏夜將東西搬走,希望雙方能夠多溝通。
馮炳德亦慨嘆現時制度令無家者不能有尊嚴地生活,希望他們不需要每月搬遷及重建居所一次。他建議政府允許無家者自我管理,包括以民間資源於碼頭興建組合房屋,及以太陽能發電解決偷電問題,不須再佔用公共電源。
(左起)好鄰舍北區教會基層關懷部社工Wing、民主黨觀塘區議員梁翊婷、支援露宿街友行動組召集人馮炳德、無家者Sam哥
批政府欠無家者政策 區議員倡以組合屋安置
民主黨觀塘區議員梁翊婷指,入住政府社區宿舍需經社工轉介,而無家者輪候期間難以找到房屋居住。梁透露早前區議會房屋事務委員會工作小組曾參觀組合屋,認為政府可以組合屋短期安置無家者,為他們提供一個比較舒適的生活環境。梁翊婷亦表示稍後會在工作小組提交議程,跟進觀塘無家者的情況。
好鄰舍北區教會基層關懷部社工Wing則批評,政府未有政策安置無家者,過往曾多次要求開放庇護中心,惟遭民政處拒絕,並推卸責任至社會福利署;而避暑中心只在有酷熱天氣警告的日子開放,很多時候民政處更「反口」停止開放,令無家者求助無門。
Wing續指,政府提供的宿舍供不應求,公屋輪候時間極長,而綜援2,400元的資助遠遠不夠支付劏房租金。Wing指以觀塘區劏房租金3,600元為例,無家者根本不能負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