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媒報導)一班北區的基督徒大專及中學生,有感社區議題較少被主流媒體關注,兩年前創立網媒「Spark • 撻著」,主力報道粉嶺、上水的社區議題。成員Yan和Koey指,最初加入Spark是抱著「好玩嘅,join吓啦」的心態,後來卻越做越認真,希望能透過報導關心社區 :「因為我哋住喺呢度。」她們亦表明不接受警方修改後的「傳媒定義」,會繼續採訪:「無理由咁就唔做」。
街坊支持成採訪動力 盼填補主流媒體空缺
Spark全部成員都是北區教友,來自基督教九龍五旬節會粉嶺堂,年齡介乎14到22歲。最初成立團隊,源於教會討論推動少青發展時,教會媒體部的負責人Ball隨口提議做社區專題。Yan憶述:「本身佢好似係講吓啫,點知越搞越大,牧師又覺得呢個方案好work喎!」之所以「越搞越大」,是因為他們第一條製作的短片(有關本地與跨境學童文化差異)有很大迴響,在Facebook的社區群組間不斷被轉發,至今共52,000次觀看,推動他們繼續認真做下去。
她們形容教會原本的媒體部「已經摺摺哋」,只負責製作佈道會的宣傳卡片,亦是只剩下這項「功能」;是在Spark成立以後,媒體部才變得有創造力多了。教會內的少青組(小六至大專)約100人,Spark團隊則有30多位成員。現時Spark有社區、教育、人物專訪等部門,每個部門每月開會討論內容主題,半年則開一次全體大會。從內容構思、資料搜集、現場採訪、撰稿、後製剪接,都由他們自己一手包辦。
Yan說:「北區比較偏遠,通常無乜人嚟報道。」例如去年11月13日,在上水北區大會堂馬路對開,男清潔工羅長清被人用磚頭擊中頭部、翌日死亡的新聞,便只有極少數媒體趕到現場拍攝,Spark是其中之一。
她又提到,從當日Spark記者拍攝到的照片可見,手持磚頭、木棒及鐵通等攻擊性武器的並不只有「黑衣人」,亦包括一群中年人士,不過這些人都不在警方的通緝名單上。Yan認為記者的角色就是記錄者,每位記者都有其價值,能夠記錄各項重要事實,為事情前因後果提供根據。
16歲自覺年紀唔細 有責任去關心社會
正在就讀新聞與傳播學系一年級的Yan和今年18歲的Koey,回想兩年前加入Spark的情境:當時她們16歲,某次崇拜完結後,教會媒體部上台招募成員,她們最初覺得「好玩嘅,join吓啦」,不過強調「依家係認真,要俾心機做,唔係玩」。會有這個轉變,全因她們接手有關《國歌法》的採訪計劃,這是她們第一次認真接觸政治,「自己(年紀)唔細,有責任要去關心吓」。
在採訪計劃中,她們需要在社區進行街訪,報道街坊對《國歌法》的看法,以及訪問「法夢」成員分析法例對市民的影響。Koey稱直到真正開始訪問時,才發現自己也有能力去為社會付出。她從沒想過自己加入Spark後會如此落力,以前是別人叫她做才會做,甚至還會迴避;現在會主動負責一個計劃,「越嚟越多細嘅人加入,feel到自己大個咗,有責任自己做完,要教俾下一個,例如用咩身邊議題著手、點度問題等等」。
「年紀唔細」的承擔 「我哋仲細」的謙虛
說起公民責任,Yan和Koey會說自己「年紀唔細」,要關心社會,願意承擔;提到如何評價Spark,則以「我哋仲細」來謙虛面對,認為自己還有很多進步空間。她們認為有時候「捉唔實啲topic,拖得耐啲,慢咗就俾其他media做咗」;亦指自己即使作為區媒,也無法最快更新區內資訊,因北區街坊或會先向主流媒體報料,「想做得好啲,不過都要靠街坊報料」。
過往Spark偏向著重製作專題,少追即時新聞,現時會有所轉變,Koey認為是因為社會變得不一樣——現在會有越來越多突發事件,「比著起以前,追思牆唔會無啦啦有人打人,爆曬血咁樣」。她認為這些突發事件都值得關注,是社區和社會的需要令他們決定改變方向。
報道形式方面,Spark過往較偏重短片,現時也想嘗試做文字報導。Yan指,反送中後,Spark的觀眾不只年輕人,多了不同年紀的街坊,他們未必特別喜歡看短片;而且現時有成員較擅長文字,亦發現其他媒體透過文字也能感動讀者,「我地都希望做到」。
北區近日出現兩份新興社區報《北島》和《邊境》,Yan和Koey認為對社區來說是一件好事,「大家做嘅專題報道唔一樣,街坊可以知多啲」。
設「師傅制度」 培訓新成員 重視記者專業操守
從去年起,Spark增設了「師傅制度」,新加入的成員需要完成為期一個月的培訓,才能正式參與採訪。培訓內容包括練習一邊觀看直播,一邊寫報道;而在大專院校修讀傳理系的成員也會和他們分享上課的筆記,他們亦會在網上閱讀由新聞工作者撰寫的文章,思考記者應有的操守。
對於現時越多越多公民記者,Yan認為這是實踐公民責任的其中一個方式,但亦指如在直播期間講粗口,會貶低媒體的專業形象,故Spark會秉持報道時絕不講粗口的原則。Koey補充,他們亦不會稱呼警察為「狗」,「做一個記者,報道嘅時候係報道返個真相、現場發生緊咩事,唔唔係宣洩自己嘅情緒,講粗口唔係本身應該要做嘅嘢」。
曾被警質疑為「假記者 」 料日後採訪難度更高
Koey曾在衝突現場採訪期間因身形嬌小,被警方斥為「假記者」、「黑記」;但她認為即使登記了GNMIS,也不確定警方會配合記者的採訪工作,預料日後採訪的難度會更高,警方的態度也會更差。
最初訪問Spark的時候,警方還未修改《警隊通例》中「傳媒代表」的定義。當時Yan和Koey表示雖曾因《國安法》而感到驚慌,但始終覺得自己是「小薯」,「要清算都未清算到我哋,趁有得做就做住先」。
警方修改定義後,只承認已登記政府新聞處新聞發布系統(GNMIS)的媒體。沒有登記GNMIS的Spark,認為自己所持的記者證不會被警方「接納」,但表示無理由接受警方修改對傳媒的定義,表明會繼續採訪:「有幾多做幾多,驚嚟都無用⋯⋯無理由咁就唔做」。
得到街坊支持 也試過被質疑
經營媒體所需的器材如相機,大都是成員自己的「私伙」;有時則會收到街坊送贈的器材。Koey提起去年11月,在上水一個屋苑樓下直播「大三罷」情況期間,攝錄穩定器電量已經耗盡。他們在直播中提到穩定器無電後,有踢著人字拖的街坊特意落樓,送了一盒穩定器給他們,又叮囑他們「小心啲」。Koey直呼:「我哋超級無敵受寵若驚!好感動!」又有一次,他們到北區郊區採訪,受訪對象送了他們一整套麥克風。
但經驗不多的他們,亦曾試過被質疑。去年11月14日早上,上水大會堂附近有女示威者險被中年男子擄去,女生逃脫後,望透過Spark向街坊報平安,著大家不必擔心;但Spark發佈訪問短片後,因短片沒有拍到能辨認女孩的特徵,有不少人質疑片中人是假冒的,指該訪問是「fake news(假新聞)」,擔心女生仍然不安全。
Yan說這是她感到乏力的一次,「當下大家都頹咗,原來我哋用心去做一單新聞,但唔係個個都會認受我哋」。不過乏力歸乏力,他們仍認真求證,並把事情細節交代清楚,終令街坊放下疑慮。
拒做「離地」基督徒 以報道結連社區
Yan和Koey提到去年反送中運動期間有人透過Facebook聯繫他們,希望加入Spark團隊;但他們只接受其教會會友加入,因為他們視經營這媒體為一種服侍,即是以基督徒的身分存謙卑敬畏的心去完成主所託付的任務。他們說:「有人可能會覺得基督徒離地,生活只圍繞教會內嘅成長,只顧講道、聽道、崇拜,但我哋係好想同社區結連,報道社區值得被記錄嘅事。」
雖然團隊成員全是基督徒,但在Spark網頁的介紹一欄中,卻隻字不提基督徒,原因為何?Yan說當時負責人提出了一個比喻:「我哋係去做一隻好嘅鞋,而唔係做一隻刻咗十字架嘅鞋。」意思是他們好好善用上帝給予的能力,為社區貢獻,做得好的話人們自然會想認識他們更多,到最後會知道他們是基督徒,不需要刻意向別人提到這個身分。
他們又引用《聖經》馬太福音五章13-16節,講到基督徒是世上的鹽和光,「你們的光也當這樣照在人前,叫他們看見你們的好行為,便將榮耀歸給你們在天上的父。」
繼續透過Spark關心北區:因為我哋住喺呢度
今年,Yan和Koey已經是大學一年級生。曾經,Yan打算和Koey一起修讀幼兒教育學系,不過經歷去年反送中運動後,她發現自己不想安於現狀,想為社會記錄更多。Yan則已加入攝影學會,她打算將學到的攝影技巧應用在Spark的工作上。她認為現時社會局勢不會令她對將來感到灰心,笑言:「做住先,再唔係咪搾兜囉!」
而Koey則繼續修讀幼兒教育學系,「我唔會話(對傳理)特別有一個大嘅興趣,幼教本身係我想做嘅嘢,但我會繼續喺Spark發揮對社區嘅關心,兩樣同時進行」。未來,Spark仍會繼續主力報道北區的議題,「因為我哋住喺呢度」。
記者:李嘉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