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香港做生意,就是要賺到盡。「做生意就是做生意」這種格言,合理化無情講的商業行為,經常出自一眾財經分析員之口。同情小商戶的人,眼見她/他們被領展或大地主無理迫遷,感到很不公義,但一遇到商家的護法和打手,被對方拋出一句「做生意就是這樣子的嘛」,就很容易詞窮,彷佛指責商界無良很不識時務,很不了解世界的真實運作情況,是會被嘲笑一般。
「做生意就是做生意」,其實正如「做賊就是做賊」、「做契弟就是做契弟」一樣言辭空廢,根本是一句說了等於沒說的廢話。但為何那麼多身光頸靚的金融才俊會奉為圭臬,自信滿滿的把這句9 up 當聖經金句使用,並形成一股輿論的魔力,習非成是到常人難以質疑和推翻的地步呢?這其實是主流經濟學的偏見被社教化了很多年的結果。每當這種偏見受質疑,商家代言人便最喜歡引用芝加哥學派宗師佛利民的一句話作為護身符:企業唯一的社會責任是「賺取利潤」。所謂大石壓死蟹,面對如此powerful的權威,便很容易感到理虧,無法振振有詞地反駁了。
芝加哥學派在香港社會擁有至高的語言權,那是一次又一次大大小小的「輿論戰」中,以這種方式慢慢建立起來,連政府的決策都受其牽引和指導。
阿信屋的創辦人林偉駿先生,便用他一生的努力去證明做生意都可以取之有道——諷刺的是,「優品360゚」的老闆林子峰曾批評他「唔識做生意」。林偉駿先生兩年前逝世,坊間一片哀悼之聲,證明他得到巿民的敬重。香港人其實並不仇富,並不敵視商界中人 — 只是一班大商家貪得無厭,竭澤而漁,並靠一班護法打文宣戰,進佔道德高地,反過來踩低批評者。香港的深層次問題,順籐摸瓜下去,便會找到這種助長劫貧濟富的意識形態之蹤影。
阿信屋剛開完股東大會,其主席表示,會維持林偉駿先生的經營理念,與大家共渡時艱,不需要賺到盡,是故她們在疫情期間未有加價,亦沒減少折扣。這種例子在香港這個社會恐怕越來越少。只要看一看疫情下,大地主死不減租的嘴臉,大家應該有所覺悟,在大魚吃小魚的常態下,有人情味的小魚是難以生存的。這時候,主流經濟學者又會出來說,要尊重業權,不能扭曲市場,不應強迫業主減租......結果,在香港,做好心就額外艱難,會被非常有效率、好識得自我調節的「市場」懲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