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媒報導)數名從小在大埔長大的 90後,創立網購平台「納雜」,主打各種本地農產品和香港品牌產品。完全沒有創業經驗的他們,營運3 個月已接近收支平衡,更計劃開設門市。創辦人之一Agnes坦言,「其實係要多謝返香港人。多謝佢哋肯去接觸本地產品。」另一創辦人Jason指,納雜最希望做到得,是成為外地遊客人來港時必到的手信店:「令更多人知道,香港人都可以做到世界級水準。」
提倡港人產業鏈
納雜的辦公室位於大埔某棟唐樓。貨架上擺滿本土生產的醬油、啤酒、寵物用品、廁紙等,蔬菜則儲藏在雪櫃內。最初生起創業的念頭,是因為他們覺得黃色經濟圈一直集中於食肆或門市,較少提到食材、原材料的來源,故應該提倡屬於香港人的產業鏈,而非只依賴內地:「我好唔中意人哋指住我嗰鼻講『你所有嘢都係靠中國!』所以就開始諗,我哋有冇嘢係可以唔靠中國?」
他們說,這一代本土意識大概都是自2014年開始萌芽。以Agnes為例,她在雨傘運動後已漸漸有「儘量不買大陸嘢」的意識;直到2019年反送中運動爆發,她終於忍不住叫家人:「唔好再買大陸嘢!」
亦因為如此,她意識到過去沒有一間專門出售本地製品的商店,人們往往要四處頻撲,才能買到各種商品。Agnes、Jason和Wayne因去年的社會事件而相識,自去年年尾開始構思成立網購平台,希望讓更多人知道「香港人也可以做到世界級水準」。
「本地菜組合」薄利多銷 盼推廣兼支持農夫
「我哋都係搞咗(納雜)先發現,原來好多本地品牌暗啞底做得好出色。」
籌辦了半年,納雜終於今年6月開張。最先推出的商品是「本地菜組合」,因為他們覺得大眾「知道有本地菜嘅存在,但欠缺推銷」。
農墟的本地菜價格一般較高昂,一磅動輒要三、四十元。但Jason指,向本地農夫購入蔬菜的價錢其實不高,只是因為一般本地菜會先由蔬菜統營處收集,再分銷到不同菜檔,才令價格成本增加。因此,納雜選擇直接以比菜統處高的價錢購入蔬菜,再以低於市面的價錢出售。
「如果我哋賺少啲,但可以俾多啲人試到本地菜,我哋覺得值得。」Agnes亦指,本地產業本身面對不少問題,例如冬天的農產品收成一般會比夏天多,故年尾往往會出現「爆菜」的情況;納雜著力推廣本地菜的另一原因,是希望藉此幫助本地農夫,減少浪費情況。
3 人都沒有創業經驗,一切從零開始,包括要直接到農場與菜農溝通,解釋自己的理念,嘗試取得信任:「因為真係唔會有廿幾歲嘅?仔同佢攞菜。」
「佢哋好著重自己種出嚟嘅心機,好驚我哋入咁多(菜)但賣唔晒,會好浪費,同擔心我哋唔識處理啲菜。」事實上,他們確實甚麼也不懂,只好不斷請教農夫。單是存放蔬菜的方法,他們已花了不少心血研究,要常常調整雪櫃的溫度:「(啲菜)好易變色,雖然味道唔會差好遠,但唔好睇都會影響銷量。」
他們承認,有些東西是無法選擇的,所以才要尋找「仲有得揀嘅嘢」:「我哋水冇得揀、電冇得揀、自由行冇得揀,咁生活用嘅嘢總有得揀啦啩?錢都係喺我哋手上。」
紮根大埔——「你喺個社區長大,自然會睇到問題喺邊」
納雜開宗明義,說自己是「屬於大埔人的網上雜貨舖」。選擇紮根大埔,皆因團隊成員從小在這區長大,故希望先在自己熟悉的社區運作:「如果你喺個社區度(長)大,你自然會睇到個問題喺邊。」Agnes話音剛落,Jason立即和應:「我都覺。……其實做生意係講你對人、對身處嘅社區有幾了解。到底大埔需要咩?香港需要咩?如果你觀察得到,就知道點切入。」
他們形容,納雜就像以前人們說的「街坊生意」,但他們不只是服務附近的街坊,而是擴大至一個社區。「19 年教到我哋嘅係,就算只係由居民或者身邊人自發,其實都可以喺社區做到好多嘢。」Jason認為,當大眾開始意識到巨型企業的問題、不希望再由巨企掌管自己的生活時,「社區經濟體」或許會變成一個新的趨勢。「返工都近啲嘛!」Agnes笑說。
確實,他們有不少想法都是源於對「大埔」這個社區的了解。例如,大型網購平台的送貨範圍往往不包括村屋和唐樓,但即使是大美督、林村等郊區,納雜亦願意「送上門」。此外,納雜參考了外國企業做法,聘請區內婦女並設有「子女暫托服務」,讓婦女同時兼顧工作和家庭生活。
營運3 個月即開門市 稱成功全賴香港人身份覺醒
營運短短3 個月,他們指一切尚算順利,不少街坊更反映希望他們開設門市,引入更多商品如本地水果。完全沒有創業經驗的他們,有甚麼成功秘訣?
「其實係要多謝返香港人。」Agnes一臉認真,「要多謝佢哋俾個機會我哋,去接觸本地產品。」她自己也是創辦納雜後才發現,香港的本地品牌比想像中更多元化:「淨係辣椒油都有4、5個牌子!」
Jason亦指,正因為香港人出現「身份覺醒」,即使他們本身不認識納雜,亦會願意嘗試購買他們的產品,覺得好用後再於網上分享,幫助他們擴大知名度,「如果佢哋冇呢種(支持本土產品的)意識,我哋永遠冇可能做得起。」
而收集居民意見後,他們亦發現由於香港人很忙碌,很少會長時間留在家中「等收貨」,故已計劃最快於下月在大埔開設門市,方便顧客作「自取點」。
越做越大,會擔心被打壓嗎?「當721、831呢啲都發生嘅時候,你走嚟淋紅油、搞吓我、加吓租都係好小事。」
Agnes認為,在現時的香港,越是被打壓就代表你的事越是正確。Jason也一臉輕鬆:「如果冇呢啲覺悟,我不如返去瞓覺、打份安穩嘅工。」
盼成為遊客必到手信店 助本地品牌「打出香港」
納雜未來會有更多元化的產品陸續上架,包括本土出產的水果、公平貿易咖啡產品,以及環保產品如可摺疊式食物盒、蔗飲管等。至於短期目標,他們表示生意走上軌道後,會把網購服務擴展至更多地區;長遠而言,他們希望納雜可以成為外地人來港旅遊時必到的手信店,幫助本地品牌「打出香港」。
「(遊客)經過我哋舖頭,可以搵到香港最本地嘅嘢,然後知道我哋嘅鼓油、我哋嘅啤酒、我哋嘅果醬,其實都係好出色嘅。而唔只係嚟走馬看花,淨係去廣東道、淨係去買名牌。」
為了經營納雜,Jason和Agnes均辭去本身的正職,Wayne則忙於兼顧兩邊工作。對於未來,Jason覺得香港往後只會剩下兩種人——越來越親中的人,和越來越擁抱香港價值的人。亦因為這樣,「令『香港』呢個品牌名更多人知、更多人信任,係香港人嘅責任。」
在外國讀大學的Jason 說自己從來沒想過離開香港——從第一日飛到英國,他就一直只想著何時回來香港。他說自己從小在香港長大,一直想為香港做些事情,即使是再微小的事。Agnes點頭表示同意:「因為呢度係我哋屋企嘛!」
記者不禁笑說,真是老土的答案。「你寫到厭啦係咪?」Jason笑著反問,又補充一句:「咁咪好囉,個個都講呢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