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工百業:成興泰米行(二)](/sites/all/themes/inmedia_2021/images/white.gif)
文: Keith
日常開鋪檢查 單車電話缺一不可
每一日開店,德叔有兩件必定要做的事:檢查店舖的電話是否能響起,以及檢查單車的車輪是否充滿氣。電話沒有響,訂單就接不到;車輪沒有氣,訂單就送不到。這兩件事,都是店舖重要謀生工具。
四十年送米經驗 橫風暴雨送米壞車
踏單車送貨,是德叔在其米行的日常。無論街坊抑或餐廳,深水埗抑或九龍城,德叔一律都會親自送上門,一送就是四十年。
說起送貨的辛酸史,當中可謂多不勝數。其中的一樣就是變幻莫測的天氣。在天晴氣朗的日子,體力的勞動使德叔汗流浹背。遇上下雨的日子,更煩上加煩。德叔只有雨衣這個法寶,送貨的同時,需要兼顧米與自己:既要免得自己被淋病,又要慎防米濕透,發出臭味、被蟲蛀咬。德叔苦笑着說,上天似乎會與他作對,有時偏偏在下雨那天訂單才是最多。
除了天氣,令他最苦惱的,莫過於是他的最佳拍檔,單車。走遍半個九龍,德叔分享了一次送米到尖沙咀美麗都大廈的經歷,就在他到達大廈後,單車車軚就爆了。當時的德叔,只得一邊步行,一邊把單車推回來深水埗維修。又有一次,在送貨到紅磡的半路上,單車又爆了軚。德叔並不熟悉紅磡區,使他當下進退失據。如此窘況下,德叔只好把單車推回來。前後算起來,起碼損失了兩個小時,這樣一來,既費時又失事,令他叫苦連天。
四十年來,有血有汗,日曬雨淋,是甚麼驅使他這樣堅持親自送遞?不是愛,亦不是責任,而是一個「就」字。「有時候有些事,遷就到便遷就一下吧」這句是德叔其中一樣處世原則。客人買着買着,熟絡下來,方便的話便順手送米過去,蝕底一次也不要緊。來來往往,口碑就是這樣來的。
年歲雖高 堅持工作
舖頭幾乎都是德叔的訪問和合照。其中有一張是清瘦黑實的德叔胳膊上托著一包廿五公斤的米。長年打理米行,使德叔縱使年過七十,仍然身壯力健。「以前兩包一左一右,後背托多一包都仲得!」不過歲月不饒人,有時揹米袋也會被兒子及妻子勸退。行行艱辛,哪有不吃苦的道理,托米幾廿年,稍用力不慎則傷及筋骨。德叔輕描淡寫帶過,慣架啦,職業病梗有。通常大家都知道身體有毛病,不過搵食總要重要過身體,便不去理。小記聽過的工友故事,大部份都是硬著頭皮頂著勞損工作。
談到店舖的未來,屹立了在深水埗近五十年,租煤水電始終都會是一大壓力。通貨膨脹下,如今的舖租每三年就會加一次。所幸的是,與深水埗部分地方相比,鋪租仍然較為便宜。雖然因為疫情,租金獲房協減免一半,但店舖要撐過這段時間,仍然不容易。至於他自己,就希望可以能夠多做一日便是一日。縱然年事已高,家人亦曾經勸過他退休,但德叔依然堅持工作,「退左休無野做會憝居居」,習慣了半世人都朝八晚九,在米行一腳踢,突然清閒會「周身唔聚財」。現在德叔仍年中無休,除了新年外,幾乎天天開工,頂多不再踏單車送米去較遠的地區。米店對他來說,現已不是一份賴以為生的工作,而是一項維持動力的細活。或者,對於德叔來說,米店既承載着他人生的點點滴滴,也是他餘生的寄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