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公廟體育館,開首有人詬病「十足十和合石」,後來不少傳媒開始報導其設計理念,接下來就有人反之說「香港人唔識欣賞藝術」。今日有幸在康文署帶團下參觀車公廟體育館真身,反而想從用家及管理角度討論一下,到底何謂是「好設計」。
車公廟體育館座落於車公廟站,與真正的車公廟有六、七分鐘步行路程,事實在秦石邨對面,不過不要緊,反正香港的地方命名自從有了地鐵站之後就搞得亂七八糟。
一到門口,兩邊竹林,中間有一道灰色的門,頗有格調。穿過自動門玻璃進去,左邊又是另一道安有自動玻璃門的灰門,旁邊是一個升降機門。右手邊是一個大庭園,木地板,陽光灑進來,的確挺舒適。
體育館有一個主場館,有八個羽毛球場(即兩個籃球場),一個乒乓球房可放四張乒乓球桌,一個長形的健身房大概有廿部機左右,有兒童遊戲室,兩間大活動室,值得講是個廁所,洗手台簡直是五星級酒店設計。整個體育館的確是光影錯落,極具空間感,一恍神彷如置身藝術館。
建築美感上絕對是頂峰,不過作為高峰時期一年平均去幾百次體育館的業餘運動員加一個新手區議員, 倒想說上幾個意見。
首先,大部份的公共空間,都是用木條鋪成。如果大家近來有去過觀塘海濱公園,應該會發現同樣的木條在戶外,下雨潮濕熱漲冷縮,現在幾乎是三步一突起。原意為讓街坊市民休憩遊玩,康文署管理下是否能維持良好現況,令市民一直可以愉快享受呢?
另外,很多地方會發現建築師應該不甚了解用運動場使用者的需要。主場館樓層無更衣室(好唔緊要換埋衫先上去啦),但去到有更衣室的廁所換衫地方與廁格佔地一樣(唔緊要當逼逼地),主場簽場處在地下隱藏在第二道玻璃門後,未有告示牌(變相要記得簽咗場先上去),設計燈光有點少許花巧……
其實是瑕不掩瑜,但在我角度實在是非常可惜。建築師有建築師的專業訓練,有其藝術的觸覺及素養,但場地管理人員亦有其經驗和專業,運動員亦有其獨特的需要。
(如果你認真問康文署佢地應該會答你「木板地真係玩死我呀大佬,簽場啲人搵唔到走上走落咪又係煩到我啲員工」)
(如果你認真問教練/運動員,就會話我執個雞唔同又要搭lift又上又落咩,果排燈係靚但我睇唔到個羽毛球呀,我成隊波去更衣室換衫唔夠位呀唔通個個入廁格咩……)
當一想像到幾年後這個體育館會如何被使用,或者如何被記得,我就覺得好可惜。美學同符合用家需要,明明係可以共存㗎嘛!
Co-design在外國行之有效,設計師會與民共議,市民/用家有份落手落腳比意見,話希望個建築有咩元素點點點,結果我望住康文署嗰副有口難言嘅表情,深信建築署都無乜同佢地傾過就落咗個設計,就真係覺得好可惜。
所以都係嗰句,如果香港嘅決定係可以容許大家一齊傾,你話有幾好。
星加坡一個專講參與式設計嘅組織:Participate In Design
其實香港都有過:
《設計長者中心 建築師出「耆」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