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百工百業:成興泰米行(一)

百工百業:成興泰米行(一)

文:山豬

回想起訪問經歷便覺得有點滑稽。那天下午小記坐在米行與德叔(老闆)談話,客人剛好來買米,德叔把米袋放上手推車後,又自然地幫客人送起貨來。他轉個頭叫我幫忙看顧舖頭,便頭也不回地走了,剩下我跟其他客人大眼瞪小眼,面面相覷。這種莫名地被信任的感覺,叫人摸不著頭腦,但又有些溫暖。

留得著因為夠舊

成興泰米行在石硤尾街,租在逾四十年的石硤尾街市旁,避過地舖貴租。留得住,因為現時房屋署的租金只是六千多元,而且街市未翻新,不像其他已翻新、由領展承辦的街市,把街市搞裝修,搞電子化,然後加租。不知猶幸還是舊到無人理會,石硤尾這一帶仍然比較多舊舖,仍看見不少昔日歷史痕跡。德叔這裏地方夠大,不像新街市,每個階磚都有界線規管,越過會有人過來管你。因此這裏的空間更有彈性,舖前可以放置貨物,有時客人可把買米的手推車放在門前。

四十年米行興衰更迭 港人不再愛吃飯

父親70年代在石硤尾徙置區開米行。當時米是主要糧食,家家戶戶都要「開飯」,生意興隆,全盛時期在九龍仔、青山道及大埔墟都有米行。德叔在外當過兩年電器行,後來被父「徵召」,在米行幫忙打理。初初不過聽電話接單、送貨。營運一間米行,要有先生、櫃面、溝米和兩個送貨,至少五人。然而80年代超級市場進駐社區,象徵「衛生」、「企理」的獨立包裝米大行其道。米行生意淡薄,養不起伙計,相繼結業。作為兒子的德叔,一人擔大旗,獨自打理剩低的石硤尾米行。香港人口雖增長,然而食米量卻隨年下降,加上超市包裝米的競爭,米行現時生意僅過得去。

但無可否認,米飯作為主要食糧的日子已過去,除了白飯,香港人還有很多選擇,而且便利食物如公仔麵、廿四小時快餐也比較適合香港人營營役役的生活,哪有空閒時間可以好好吃一頓米飯?但德叔說,年輕人吃兩碗大白飯才有力氣幹活,沒有飯氣,沒有底氣,人會不精神。順帶提醒我們不要喝太多汽水。

舊人環保愛惜物 彈性買米助基層

德叔說,時代不同了,我們吃飯會用瓷碗載著粒粒米飯,吃起來特別香。餐廳愛用塑膠,易洗又不易摔壞。想不到提起環保,都市人飲食及生活習慣的轉變——麻繩被尼龍繩替代,疫情期間外賣膠盒到處都是,他都看在眼內。不過他不會用「環保」來形容,老一代惜物的情懷,表現在成興泰米行裏。除了以尼龍繩束綁著裝小包米的膠袋,以及糧油雜貨的新包裝外,驟眼看來像還停留在舊時歲月,幾乎沒變,也是因為惜物,珍惜前人一代傳一代的精神。德叔還保留著以前量米的石秤。

米行賣米,與超市米稍為不同,便是食幾多買幾多。你喜歡的話,買一斤絲苗米,多買一斤牡丹米試試也無妨,比起超市賣的五公斤或十公斤米,更彈性多一點。後來小記也得知,原來有些板間房住戶,只能買當日吃飯的份量,因為米剩了,會被老鼠偷偷吃掉。社區有米行也因為這種彈性,雖然迂迴,剛好也叫作「幫到基層」。

米行溝米獨有 新舊米口感不同

到底超市米與米行米之間有甚麼分別?德叔自豪地說,米行的米分新與舊,溝米可吃出不同口感。新米軟、舊米硬,客人對米飯口感有偏好,溝米師父可按喜好調配軟硬度,這種人手調出來的獨特味道,在超市找不到。德叔雖然謙虛地說只是隨意溝米,不過要記得每位客人的口味,又要掌握新舊米比例,同時拿捏不同季節的米的特性。客人食過返尋味,小記也相信德叔也必然下了一番苦功。

按舊曆,稻米一年兩造,早造米較粗糙硬身,晚造米軟熟香甜,後者受港人喜愛。配合港人飲食健康的追求,米行也有三色米可選,混搭紅米、糙米及金鳳米。有個小妹妹被爸爸差遣買米,不過她忘記了要買哪種米,只記得「金咩米,新米…」德叔似見慣,只問買多少就忙著「?米」,又繼續跟我們說,港人吃米飯最挑剔,愛吃甘香的金鳳米,又會嫌米「嚡」又無飯味。德叔不以為然,「點先叫飯味?我就唔知咩叫飯味,只知道米夠軟熟、唔旱就得」。

待續⋯⋯

成興泰糧食
地址:石硤尾下邨19座107號

知道更多深水埗東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