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9月22日)向行政長官送出施政報告意見,全文見後,要點如下:
1. 實行真正的可持續發展(不要讓「起樓」扮成「發展」),負責辦事單位轉移到特首辦。
2. 建立整全氣候變化應對策略,在特首辦內設立專責機構。
3. 盡快宣布2050年零碳排放政策目標,制訂策略和路線圖,以輸入可再生能源發的電和輸入外地可再生能源發的電製造的綠色氫氣為策略核心部份。
4. 以「基礎建設」概念取代「基本工程」,把「基本工程儲備基金」改組為「基礎建設基金」,傳統工程之外,也用於系統建設,解決社會重大問題。
5. 在基本工程儲備基金劃撥5000億元,作為保護市民免受氣候災害的工程和系統建設專款。
6. 展開檢查氣候變化加劇之下全港可能受危地點,制訂按部就班的相關工程計劃。
7. 根據未來可能出現最高海平面資料,在香港境內劃出不宜興建民居區域,以免市民終身積蓄錯誤買入將來被海水淹浸的住屋。
8. 擱置大嶼山東部人工島項目,不為香港人增添本來沒有的風險,也省下資金為防禦氣候災難作出準備。
致行政長官意見書內容如下:
施政理念框架
1. 過去幾年香港的變化和動蕩以及今年的疫症,顯示單講「經濟發展」不足以保障香港的安穩發展,政府及全社會必須提高對「可持續發展」概念的認識,採納整全的「可持續發展」概念為政府施政的指導性政策,保障香港健康發展,長治久安。
2. 「氣候變化」正急速向「氣候災難」轉化,香港熱夜數字二十年間已上一倍,2018年颱風山竹海水高位是警號,氣候災難遠超一般意義的「環境」問題,香港必須立即建立整全的氣候變化應對策略,保護香港市民免受災禍,以及盡國際大都會的全球責任,有序做到2050年零碳排放。
3. 新冠肺炎疫症反映保障市民安全和福祉,不能只靠工程硬件建設,也需要多元系統的建設,例如減災、防災、備災、救災、賑災、重建等,應對氣候變化同樣原理,因此政府必須調整「基本工程」的概念,以包念系統建設的「基礎建設」infrastructure 概念取代「基本工程」capital works概念,相應調整「基本工程儲備基金」的功能。
行政
4. 「可持續發展」概念遠超「環保」,牽涉全社會的運作,建議目前置於環境局內的「可持續發展科」轉移入「行政長官辦公室」,發揮促成行政系統所有構成部份行事均服膺「可持續發展」指導性政策的功能。
5. 應對氣候變化跨越全政府,香港政府原有的跨部門小組未見顯著影響,政府部門一般視氣候變化為邊緣議題,無動力也無資源作出匹配行動,新加坡政府在總理辦公室設置「國家氣候變化秘書處」,協調相關內政、外交、政策、計劃及行動等事宜,可供參考,建議行政長官辦公室設立氣候變化專責機構,發揮推動和協調政策和監督執行的功能。
財政
6. 建議調整「基本工程儲備基金」功能,涵蓋大型工程以外的「系統建設」,相應更改名稱為「基礎建設儲備基金」 infrastructure reserve fund。
7. 應對氣候變化衝擊將需要延續多年的大型工程和非物質的系統建設,需要及早撥備,以免臨時周章,新加坡政府已有1000億新加坡元的資金方案,地理原因令香港面對比新加坡多的衝擊,包括颱風、風暴潮、海岸線長、斜坡多等,建議在「基本工程儲備基金」賬撥備5000億港元,作為保護市民免受氣候災害的工程和系統建設項目專款。
氣候變化
8. 聯合國政府間氣候專候變化專門委員會指出,為免氣候變化成為危害人類生存的威脅,全球必須協力達到2050年零二氧化碳排放,香港的二氧化碳總排放(包括輸入貨物在海外製造時的排放)高達全球250分之一,有重大國際責任作出貢獻,建議政府盡快宣布2050年零碳排放政策目標,制訂策略和路線圖,以及設立行政機關(見第5段),監督執行。
9. 建議政府盡快展開全境檢查,釐訂短、中、長期需要工程保謢設施的受危地點,制訂按部就班的相關工程計劃。
10. 近年颱風期間,大澳、鯉魚門、將軍澳、杏花邨等地的水淹事故,揭示海水上升的真實威脅,建議政府根據未來可能出現最高海平面高度 maximum probable mean sea-level,檢視香港全境海拔高度,劃出不宜建設民居區域,以免市民辛苦積累的財富錯誤買入將來被海水淹浸的住屋。
11. 在氣候變化和海水上升的背景下,大嶼山東部興建大型人工島的舉措,將為香港大幅增添原本不存在的風險,根據美國國家海洋及大氣局推算,2100年海水上升1.5米的概率超過百分之一,下世紀末2200年的相應升幅是5.1米。以現時海平面標準建人工島,將來要不斷加高,但是城市建成後難以加高,業主將蒙受重大損失,就算加高,費用誰付將成政治爭端。況且花去政府大量儲備的疫症未見了期,最終或有需要向「基本工程儲備基金」求救,其他眾多人工鳥不應建的理由我已多番論述,不重複了,強烈建議政府擱置人工島項目,不為香港人增添本來沒有的風險,也省下資金為防禦氣候災難作出準備。
12. 為了達到2050年零二氧化碳排放目標,重要內容是把香港電力零碳化,未來應停止燃燒煤和天然氣,改為輸入可再生能源發的電,同時輸入在香港以外地方利用可再生能源發電製造的氫氣(即「綠色氫氣」),前者是既有技術,後者是急速成熟中的技術,歐盟、日本、韓國、新加坡、澳洲等都已經採納綠色氫氣為步向2050年零碳排放目標的主要內容,中國內地也確立了大力發展氫氣能源的策略,據此向政府強烈建議把拓展輸人可再生能源發的電和輸入綠色氫氣為2050年零碳排放策略的核心部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