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區域,在我小時候,是個偏遠之地,八年前,仍算是個交通不便之處,可以供不想參與社會階級流動或競爭的人,窩藏自己。然而,整個城巿都在發展,無法配合發展遊戲的人,輕則流離失所,重則要把自己驅離此地。
另一個經紀帶我去看一個新型租盤。這是近年流行的出租單位,我會稱它們為「旅館式住宅」,就是,無論大堂、電梯、走廊或單位內的電器都齊備,有開放式廚房、光潔明淨的洗手間,甚至入牆式衣牆和各種方便收納物品的吊櫃,但那裡,缺乏空間。放下了一張床,就沒有放桌子的位置,如果放了床和桌子,就沒有步行的餘裕。而且,住客無法擺放屬於自己的家具或物品,天花有射燈,但沒有安裝住客的燈的位置。這樣的住宅,或許只適合,只會在居所短暫停留,而不需要「家」的感覺的人,他們也不會有太多隨身之物。因為他們的入住,並不是為了安居,而是為了隨時都能離開。
經紀告訴我,這區的租金,已經和巿中心不相伯仲。跟經紀道別之後,我突然覺得,其實我無法在這裡生活。朋友問我,除了這區,還對哪些區域有歸屬感。童年和成長期居住的藍田嗎?那可能只適合存在於楊學德的《錦繡藍田》,我不想回去。曾經蜷伏的調景嶺嗎?我無法負擔那裡的租金。帶著白果,也不能住村屋,因為他會一天到晚吵著要到外面去玩,只會增添家庭煩惱。我想留在這一區,其實只是因為一種熟悉感,想要把根深植在房子的地板的那種感覺。但,一個家,其實很昂貴,是我無論如何努力工作,也無法支付的價格。
想到這裡,我忽然明白,那種「旅館式住宅」為何近年大行其道,那是一個不會令人留下感情的地方,那麼,住在其中的人,一旦要向下一個人生階段繼續進發,就不會產生任何猶豫和不捨,只有理性而強壯的人,才有資格在這裡活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