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保就業都要保置業

保就業都要保置業

保就業都要保置業

新一年施政報告下個月便面世,猶記得去年宣佈放寬按揭成數,本意是協助市民上車置業,然而一年過去,核彈級措施變成空氣彈,有穩定收入的普通市民仍然難以置業。究其因為,正因為當局「做啲唔做啲」,忘記了測力壓試的不合理局限。

數據說事實,根據金管局的600萬上車盤定義,假如現在以2厘借9成上車,月供大約2萬元,只要月入約4萬令供款比率不超過5成,供樓美夢聽落合理又輕鬆;但測力壓試則戳破美夢,因為壓測不是以實際息率,而是以俗稱「封頂上限」再加3厘計算,兩兩相加下,便需要月入5萬多才能過關。

別忘記,去年香港的平均工資中位數僅18,200元,即使是人中龍鳳,月入達第90個百份位數,44,600元的人工亦不足以上車。當一個社會9成以上打工仔的收入不足以「供」一個上車盤,合理嗎?

或曰:「壓力測試保障置業者應對息口上升」,那事實又如何呢?2010年,金管局推出壓力測試要求,當時香港最優惠利率(P)為5 / 5.25厘,10年後的今天同樣是5 / 5.25厘;如果10年前因為壓測上不到車,再看看今天的樓價和息率,應該能吐血幾升。

其實筆者不是否定壓力測試的原意,而是希望當局能因應實際情況靈活調節。現實上,香港P沒有跟足美國息率,有「水位」應對美息上升,例如2015-2018年的加息周期中,美國聯儲局加了2.25厘,但香港P普遍只跟加0.125厘;加上聯儲局主席鮑威爾日前已明言未來數年維持低息政策,香港銀行又似乎誓死堅守5厘P,金管局何不放寬壓力測試這個緊箍咒?

為逃避壓力測試的限制,不少人採用延長供款期的辦法,過去10年的平均按揭年期,已經由20年升至27.5年,距離極限30年之數不遠。過猶不及,當一項措施壓制太過時,人自然想方設法去繞過限制,產生更多意想不到的風險,不符合現實情況的壓力測試,只會令整個社會削足就履。

聞說今年金管局的見習經理起薪點逆市加逾16%,零工作經驗也可起薪近5萬元,人工直迫投行。天之驕子坐在象牙塔內同你講理論,普通市民只好徒嘆奈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