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媒特約報導)殘疾人士要「獨立」,除了要克服身體障礙之餘,更大的關卡,在於政府的政策。
殘疾子女與父母的關係,除了「大家壓力都大」之外,社會福利的政策安排,亦令兩者關係更加緊張。與父母同住的殘疾人士,領取綜援時需要以「家庭單位」作計算,而申請公屋時,殘疾人士本身的特殊情況亦不會獲獨立「分隊」,需依一般輪候冊登記。
如果殘疾人士需「特快上樓」,即透過房屋署的「特快公屋編配計劃」,而殘疾人士需父母「配合」放棄供養證明書,令兩者關係更緊張。
香港對照顧者的支援一直不足,照顧者的生活壓力,容易轉發至被照顧者身上。今年24歲大腦痳痺症患者安安表示,在16歲時開始察覺父母開始「情緒勒索」,將壓力和情緒發洩在她身,令她壓力非常大。安安表示,父母仍未完全接受她的殘疾人士的事實,隨著她的年紀漸長,父母會給予她各種期望,例如大學畢業、需出外工作等等。安安期望能夠獨立生活,但其父母不願意簽署放棄供養證明書,輪候公屋及獨立申領其他殘疾人士津貼,變得無了期。
大腦痲痹症患者「獨立」不成:曾經諗過要死
有更嚴重的個案,是殘疾人士受父母虐待,但長年受父母照顧的殘疾人士,難以向社會福利署及警方舉報父母,陷入兩難。
今年26歲的阿Ling,日常生活需依靠兩隻四腳手杖,出外則需乘坐電動輪椅。她指父母認為她是家庭的負擔,以「訓練她成為普通人」為理由,在心理和生理上虐待她。每當阿Ling跌倒在地,家人都不會幫忙,需自己想辦法爬起。有一次父母為了迫阿Ling站立,更把蜜蜂放在她身上,父母亦會斥她「廢柴」。
飲食上,阿Ling更曾吃過「粉紅色的蒸肉餅」,直言「都要食㗎!」阿Ling坦言她非常渴望家人的關愛,可惜長年的生活中只留下不斷的折磨,「痛苦到諗過要死」。
父母拒合作 輪候公屋:排十年根本等唔到!
安安和阿Ling均正透過社工爭取體恤安置,即特快編排公屋。不過單身殘疾人士與其他單身「普通人」一樣,需提出證明。安安和阿Ling的個案,需要的是父母簽署俗稱「衰仔紙」的放棄供養證明書,兩人的父母均不願意簽署,故兩人均未獲排快隊的資格。
李芝融:政策苛刻 迫使受助者與家人脫離關係
關注綜援低收入聯盟成員、嚴重弱智人士家長協會前主席李芝融批評,殘疾人士領取社會福利的政策「條件苛刻」,殘疾人士子女需與父母「脫離關係」,才能取得較佳的支援。對安安及阿Ling的個案,李芝融指殘疾人士最困難的是衝破「脫離原生家庭」的關口。
政府的政策,亦迫令他們與家人中作出抉擇。李芝融指,如受虐的殘疾人士向社工提出證據指證父母,便可以申請社署的緊急安置服務,但社署或會通知警方。
他批評政府不應事事以個別個案為由「獨立」處理,認為問題在於政策,「唔係有傳媒關注先當獨立案件酌情處理!」李芝融建議政府修改現行政策,刪減家庭成員互相支援的要求,讓家庭關係不和的殘疾人士,亦能以獨立人士身份受惠。李芝融又促政府加強宣傳殘疾人士的福利制度,設立清晰直接的網頁讓殘疾人士能方便地了解現有福利。他反映現時醫管局的網頁非常複雜,不少殘疾人士「連傷殘津貼都唔知有」,認為政府應該更「貼地」接觸有需要人士。
安安及阿Ling均異口同聲表示,不會舉報父母。他們指社工確曾有此建議,但她們皆無法放棄家人。安安直言不希望與家人斷絕來往,亦無法孤注一擲冒險報案。她直言如果無法「排快隊」,也只能游說父母一起尋求輔導,嘗試解決現時的生活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