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二零二零年開始,筆者多次起草聯署信及聲明,都以「疫情」對藝術文化界的影響及打擊為始。由年初至年中,多項「一年一度」的文化盛事破天荒的取消、延期或轉形進行,包括香港藝術節、Art Basel、法國五月、香港國際電影節、中國戲曲節2020、國際綜藝合家歡、香港書展及新視野藝術節等,再加上本地九大表演藝術團體、香港藝術發展局 (藝發局) 年度資助藝團、康樂及文化事務署 (康文署) 節目、獨立藝團及場地、神功棚戲、展覽、音樂會、出版、印刷、電影製作、拍攝及放映,本地及海外文化交流等項目停頓。疫情未退,「消失的節目」應陸續有來。「消失」的背後就是業界中的工作及收入,發表的作品、公眾相聚的機會,還有表演的場地。
「一年一度」就如年中的二十四節氣,每年業界與公眾「到時到候」「各就各位」準備節目的來臨。本港大部份的表演場地為康文署管轄,自疫情於本年初開始,康文署於一月底首次關閉場地。直到疫情穩定,才於六月重開場地設施,期間只供租用團體作綵排及不設現場觀眾的演出或活動。在六月下旬,署方才放寬演出可容納最多五成觀眾入座﹔到七月初,放寬至最多八成觀眾入座。至於電影院,院商需觀眾隔行隔位入座,全程戴口罩,不准飲食,消毒探熱,做足防疫措施。業界在艱難經營下,願意與社會共渡時艱,以為曙光漸現﹔可惜,疫情的第三波在七月中爆發,還比之前嚴峻。場館再次關閉及限聚令下,藝術文化活動被迫取消或延期,業界又重回處理退票、宣傳、幕後調動、取消排練等工序,令業界大傷元氣。
教學工作是業界的主要收入來源,「一年一度」的學校戲劇節、音樂節及舞蹈節等相繼取消,影響甚廣,加上學校停課及限聚令,藝術工作室及舞蹈室亦需關閉相關課堂及學校巡迴取消及延期。
政府曾推出兩輪的「防疫抗疫基金」,都是以「派錢」及「一筆過」的形式支援業界,雖暫解燃眉之急,但絕對捉襟見肘,杯水車薪。對於業界約佔八成從業員為自由身,但不符合支援計劃規條資格者眾,如私人教學、獨立藝術工作室、舞蹈室及獨立藝團,再加上租金及營運的困難,承受極大打擊。台前幕後至今已接近八個月手停口停,部分更被迫從事其他散工維生,藝術文化界在創作、營運、製作、經濟及發展均遇上瀕臨絕種的困難。
其實,「一年一度」的「盛事」亦未必全部「消失」,至少曾經以「美貌與智慧」並重的《競選》仍在疫情下舉行。全港市民仍可以在電視機前,看著司儀佳麗嘉賓現場觀眾「脫罩」出鏡。筆者不禁提出疑問,電視台的直播節目為何不受政府實施的措施599I 、559F及559G規管 (註) ﹖當全港市民要配合在家工作、外賣送餐、二人限聚、勤洗手、戴口罩﹔相反,在「電視機前面的你」竟會看見「盛事」中的節目可以一切如常,那確實是「平衡時空」。筆者不知可否理解電視錄影廠是私人地方或工作場地,所以不受處所限制﹖「競選比賽」屬於工作性質不受限聚令所限﹖出席者都是參加「私人派對」﹖但早前電視城亦有出現感染個案,現在又在公眾面前人群聚集齊脫罩,那又會否與抗疫的呼籲背道而馳﹖筆者未有查證以上幾個問題,但想向政府及相關部門提問「盛事」以何種理由,得以「順利舉行」﹖若盛事可行,為何演出的表演場館卻未能開放予業界作工作場地﹖
早前,筆者聯同三十多個藝團及獨立創作人與康文署相關部門會面,尋求在開放場地、節目及資源調動的對策。與會者均認為表演場館如在無觀眾的情況下,應不屬公共娛樂場所性質,而是藝團的工作場地,就如在寫字樓上班、食肆、超級市場、商場工作一樣,理應可獲豁免處所限制及羣組聚集的限聚令。因此建議署方積極考慮容許讓已排期的演出能夠入台、排練及拍攝,以另一種形式繼續工作,同時能靈活協調現有的藝文界資源。在八月二十日,筆者聯同其他八位藝發局民選委員的業界代表舉行以《抗疫資助 勿忘藝海遺珠》為標題的記招,重申藝術及文化與本地民生、經濟及教育環環相扣,政府除了發放支援,仍可推行政策,再次強調考慮豁免處所限制及羣組聚集的限制。
在這段日子的藝術及文化如音樂、戲劇、舞蹈、展覽、電影、文宣及設計,並無因疫情而停止,仍在艱苦當中為大眾發揮舒緩情緒及表達感受的作用,靈活轉變在網上發放演出錄像、眾籌製作並全球網上直播、策劃網上書展平台、不少藝團及單位自發以讀劇、創作、編劇、研習、徵文、拍攝等不同的形式,創造工作及創作機會,不亢不卑,彼此扶持。這正是藝術文化的價值所在,援助或支援不但幫助藝團、單位及從業員,維持及繼續其創作,同時,廣大市民亦不因疲情狀況而缺失了藝術及文化活動。確實,藝術及文化可令社會大眾在這動盪的社會狀況,舒緩情緒,身心靈得到洗滌。
筆者執筆之時為八月三十一日,八月最後的一個星期一,亦曾經是「一年一度」的重光紀念日。
作者為香港藝術發展局委員及戲劇組主席
註﹕第599I章《預防及控制疾病(佩戴口罩)規例》、第599F章《預防及控制疾病(規定及指示)(業務及處所)規例》及第599G章《預防及控制疾病(禁止羣組聚集)規例》
本文刊於2020年9月8日信報專欄。本欄由「香港文化監察」邀請不同意見人士討論香港文化及文化政策狀況,集思廣益,出謀獻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