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人每每想起單車,不少人會將之視作體育運動,也有人將之視作郊遊消遣的玩意。但會認真將之視作一種交通工具,並在都市規劃上認真為單車出行作認真部署的,在政府上下都屬於少數。香港人假日可以踩車郊遊消遣,也出過不少如黃金寶、李慧詩傑出運動員。單車雖然看似與香港密不可分,但若普遍市民要在日常踏着單車上班,似乎仍是「妙想天開」。
延期再延期 十年磨一劍?
穿梭香港東西南北的「超級單車徑」部分段落即將與市民見面。土木工程拓展署的「新界單車徑網絡」工程的「元朗—上水段」有望可於九月完工,屆時將完整接駁「屯門—馬鞍山」。路線全長60公里,貫通屯門、元朗、上水、粉嶺、大埔、沙田、馬鞍山,堪稱「單車版屯馬線」。香港假日終於有全新活動,等待疫情過後讓港人重新發掘香港。
將全港單車徑連接的構想並非近年忽發奇想起來的,貫穿東西的單車徑也非一日建成。有關計劃在本港其實已構思多年,自2008年起政府已提出建造一條貫穿新界東西的「超級單車徑」,當時工程預計由2009年動工、2011年陸續完成,直至2014年政府審計署發表報告,發現工程延誤加超支,其中元朗至上水段工程的預期完工日期,當時一推便推到2020。
根據政府土木工程拓展署工程資料,「新界單車徑網絡」目前尚未完工部分還包括「荃灣—屯門段」以及「三門仔伸延部分」,其中不少路段仍處於設計或推展階段,距離正式完工「十劃未有一撇」。但若有天能看見全數工程完成,「屯門—荃灣段」及「屯門—馬鞍山段」將全長82公里,一眾單車發燒友未來可能不必出埠也能體驗「環港遊」。
單車友善 知易行難
以單車作為體育活動或是娛樂消遣,本港配套設施有望一再完善。但對本港忙碌的上班而言,要以「超級單車徑」作代步用途,實際作用卻未必有如理想。由2008年的超級單車徑計劃「初試啼聲」至今,其路線規劃便一直以自然景觀、途經景點為重心,路線全程不能到達觀塘、九龍灣等熱門上班地,連接到九龍各中心地帶的路途亦迂迴曲折。即使市民有心踩車上班,因本港道路未有預留線路讓單車行走,單車駕駛者往往也要在馬路上與汽車爭路,其危險性不能輕視。
從馬路的現況看來,若為安全起計而將本港的馬路改窄以配合單車行走,現實上始終有其困難。截至2020年1月,目前本港已登記私家車數目高達63萬架,除以香港人口平均每13人便有「四個轆」,私家車成馬路上的大多數。而本港「居職分離」的環境,亦不利市民以單車代步,例如去年初有調查發現,本港居民平均通勤時間為1.6小時,不少居民每日需要在新界、九龍、港島之間奔走,但每日忙時段本港主要幹道卻例牌擁擠。港人無法在區內上班,要在上班日子以單車代步的可行性又因而變低。
若然本港能夠真正做到「單車友善」,將單車變成本港的代步工具,不論對都市環境抑或廢氣減排而言都是一件美事。但在單車友善的背後,香港仍然需要化解居職分離、汽車過多的死結。單車友善知易行難,它作為口號固然簡單,但背後所涉及的龐大都市規劃,也尚待當區未來細心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