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經濟學者最關注的,莫過於內地的「雙循環」經濟發展方向。中美貿易戰惡化後,內地提倡「內循環」的修訂版,源自近期國家主席習近平提及的「新發展格局絶不是封閉的國內循環」,期望提升產業水平、內需市場之餘,打開外銷空間,而日本過往的經驗,可作為今日中國的參考。
二戰後日本採用「出口導向型」經濟發展模式,曾有良好成果,但80年代時日本如同今日的中國,與美國貿易摩擦頻繁,更被美國在汽車、半導體、電信、金融等多個領域制裁,被迫妥協限制出口,外循環為主的經濟模式受阻,只好轉為「技術立國」,經濟亦切換到內循環為主。
中國目前面對美國制裁,同樣走向高新產業發展及內循環為主;但日本當時的成功轉型,主因是其產品質素高。日本對產品質素監管嚴格,不論電器、食品、輕/重工業等,特別電器耐用度及品質更是享譽國際,加上國民自豪感、優越感特強,故日本國民樂意甚至首選用自家產品,內需強勁,即使出口轉弱,經濟仍能自給自足。
相反,中國目前不少產品的品質仍難以予人信心,中國食品安全監管近年是有所加強,而電子科技產品也出現不少性價比高的大牌子,例如近日股價急升的小米,但仍有不少二三線牌子產品質素參差,甚至不時於媒體出現電器冒煙、起火的新聞,可見安全檢測仍有待加強。而高科技產品、軟件中亦曾被發現配上監控設施,名義上為了解用戶使用習慣,收集大數據,方便推送產品廣告,但實際上有何用則不為人所知,很多用戶有所顧忌。
此外,目前內地不少高端產品,核心部件例如晶片仍依賴外國;內地自家生產的晶片,只用於中、低階的電子器材,正如華為遭到美國制裁,就為生產線帶來嚴重問題。內地要走向內需為主經濟,更難保會重蹈日本手機市場與世界潮流脫節的覆轍。日本曾是手機潮流領導者,其手機外型美觀、款式多變,但封閉的生態環境,限制了日本本土手機廠商的創新能力。可自由安裝手機應用的iPhone、Android手機面世後,迅即佔據原本被NEC、Panasonic等本土廠商壟斷的日本手機市場,此後本土廠商即使急起直追,也未能重奪市場份額。去年末發佈的日本手機市場報告,蘋果 iPhone出貨量佔比為39.2%,市佔率更達44.6%。
雙循環要成功,內地政府要加強品質監管,提升行業標準,並推動技術創新,減少依賴薄利多銷的廉價市場,加強市民以至海外客戶對「中國製造產品」的信心,才能達到刺激內需再帶動外銷的目標;有關當局亦要加強引入外資公司競爭,保持國內市場的活力,才能確保國內市場不會環境變得封閉,而與世界脫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