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假裝去旅行

假裝去旅行

圖:聖保羅男女校內神社祭壇的遺址,祭壇旁的石獅子現保存於日本人學校小學部

近日,聽到最多的問句,不是「幾時去移民?」,就是「何時去旅行?」。筆者去年尾談過BNO,想不到一語成讖,竟由旅遊證件(可能被取消的)變成申請居留證件。身邊決志移民的朋友常說:「快點回『鄉下』,去日本,之後住英國,回『鄉下』好鬼遠。」香港變化大,解決「何時去旅行?」的問題,雖然無助排解鬱悶,起碼吐一口悶氣。

筆者朋友有「假裝去旅行」系列,張貼他在香港各處用膳或考察。他到重慶大廈跟印度人學做薄餅,去新加坡人開設的社企用膳,品嚐馬來亞咖啡。多元選擇,長期是香港的優點,九龍城找泰國菜,中環找烏克蘭菜,蘭桂坊有非洲菜,從最常見,到偏門的食品,於市面也找到。

本地體會異地

除了食,我們身邊還有不少異國體驗,我們以前熟悉的國度,原來也曾與本地歷史擦身而過。
朋友間排解「鄉愁」很容易,本地類似日本的地方比比皆是,就如近期大熱於銅鑼灣的大型連鎖商店,身處其中,以為來到涉谷的藥妝店。

日本,不單給我們快活,也有黑暗一頁。香港曾經歷二戰日治年代,與日本直接聯繫。日軍在二戰除了帶來悲劇,也遺下鳥居。日本人佔領地方,大多會興建神社,當年將香港公園改建成神社,神社主要建築被拆掉了。戰後,英國政府保留其中一個鳥居,今天走在園中,見到有一座石造鳥居,上面刻著「紀念戰時華人為同盟國殉難者」,紀念二戰時的華人死難者。另一個神社建於聖保羅男女校,有幸走入其中,也可依稀辨認到神社的遺跡。

美國大兵的快活

美國崇尚英雄,除了電影,美式英雄也曾在我們身邊。想見識美國大兵,要去最快將於下年重建的海軍商場。

灣仔的海軍商場和旁邊的分域碼頭街分別建於上世紀的60及20年代,曾經是停泊香港的美國軍艦必經之地。商場掛滿不同海軍的紋章,場內充滿著70年代的氣息。商場一角放著昔日的古董車、人力車和木船,仿如美軍眼中的老香港。最有趣的不單是商場建築,而是背後的政治,腦海憶起美國大兵上岸的情景,難再復見,只堪成回憶。

想體會大兵生活,不難,是否想做電影〈壯志凌雲〉的湯告魯斯,剪一個美國大兵的髮型,只需付上百多元,在商場找到美國大兵的御用理髮店,師傅大多是上了年紀,他們最擅長剪「陸軍裝」,即是美國大兵標準髮型;此外,大兵上岸第一件事是做甚麼呢?當然是做一件西裝,走上商場的二樓,仍可以見到當年美軍酷愛的西裝店,裁縫師傅Tony講求快靚正,幾日就起貨。西裝店內放上不少當年美軍訪港的舊照,有如一間民間的博物館。Tony最愛訴說往日美軍訪港的繁華日子,介紹各式美軍戰艦故事,家族三代人百多年開裁縫店,他自己在美國大學畢業輾轉成為大兵的裁縫。

香港今天仍是國際都市,可惜在褪色中,異國故事曾經是我們的生活,將來可否再見?

去不了旅行,也是時候,問問我們了解多少自己的歷史呢?假裝旅行前,跟真正旅行一樣,記得留意疫情,小心為上。

原文刊於教協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