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慎防以疫情之名,加強城市社會控制

慎防以疫情之名,加強城市社會控制

疫病不單純粹是生物醫學問題,還往往涉及社會上的主觀反應,為有權勢者定義介入目標與對象、調撥資源和作出行動,提供依據。社會學上的經典例子, 包括1980年代初美國有主流傳媒,把仍是不知名的免疫力缺乏綜合症誤植為某種瘟疫,加劇當時社會對特定群體的排斥。學者柯恩(Cohen)指出,當某些狀況、事件或群體被界定為威脅社會價值和整體利益、集體恐慌出現時,某些利益集團往往藉此要求政府強化社會控制。

香港去年 6 月開始爆發大規模社會運動,雖然政府於 10 月時引用《緊急法》頒布《禁止蒙面規例》,但直到 12 月示威活動仍是方興未艾。香港衛生署署長在 2020 年 1 月 23 日時仍指「若無病徵在社交場合毋須佩戴口罩」, 但香港同日卻出現首宗 2019 年冠狀病毒病(COVID-19)確診個案。

由於 2003 年香港有近三百名市民死於 SARS,是全球死亡個案第二多地區,又由於新型冠狀病毒與SARS病毒兩者基因有所關聯,香港社會對此疾病高度關注。而在多個國家疫情爆發後,世界衛生組織於本年 3 月 11 日宣佈狀況為「全球大流行」。目前的資料顯示, 新病毒與 SARS 冠狀病毒是不同的病毒,新冠肺炎的致死率估計比季節性流感的高, 但此比率仍遠低於 SARS, 而絕大部份重症和死者為高齡人士, 與有長期病患有關(Petersen et al., 2020; Ritchie et al., 2020; WHO, 2020; HKUMed, 2020)。

充滿矛盾的疫情措施,不成比例,威脅人權

香港政府為對應疫情作出多種安排和措施,例如上課方面,包括學校停課、分階段復課、提早放暑假等。防疫安排方面, 除了政府一直被指摘不願全面封關和未做好邊境檢疫致本來穩定的疫情反覆外,以宣佈實行預防及控制疾病規例, 在執行時最具爭議性。

例如於 3 月 23 日向餐廳食肆實施禁酒令、27 日開始向餐飲業務作出入場人數、每桌人數、桌間距離等指示,並且要求多個公眾處所暫停營業、28 日「限聚令」刊憲。之後隨著疫情的變化,有關餐飲業務、規例表列處所和限聚令的限制多次放寬和收緊。執筆時,食肆入座率不得多於五成,最多二人同坐一桌,晚上禁止堂食服務; 「限聚令」收緊至 2 人 (同一交通工具等人群聚集情況獲豁免);任何人進入公眾地方(不論室內或室外)時須一直佩戴口罩。

這些措施在執行時, 甚多矛盾和爭議的地方, 例如:

  • 有報導質疑,政治立場不同的食肆,會否受到政府部門不同的對待 (蘋果日報, 2020年4月12日)
  • 和平集會權受干擾: 法律界人士和時事評論員均指出,”群組聚集”定義寬泛,限聚令執法易被濫用,與健康風險可以無關,例如針對和平示威遊行 (麥燕庭, 2020)。

「法律寫得模糊,定義涵蓋幾乎一切……雙重標準,假日千人擠於沙灘不算共同目的,百貨公司促銷顧客街頭排隊也不算共同目的,獨是看不過眼的人就告你聚集」(區家麟, 2020)

  • 選舉權受影響: 香港非建制派陣營不無機會在9月的立法會選舉達到「35+」的目標。儘管民調顯示過半市民支持如期舉行第七屆立法會選舉(明報, 2020年8月2日),也儘管在疫情下全球仍有超過40個國家和地區繼續選舉(林勵, 2020),而《基本法》第 69 條亦毫不含糊地寫明立法會的任期為 4 年 (即本屆已完結),政府仍舊於 7 月 31 日宣佈押後選舉一年,8月11日全國人大常委會通過本屆立法會由 9 月 30 日起繼續不少於一年。此舉被指違反《基本法》,並使人聯想起九七過渡時「還原惡法」的「臨時立法會」(吳靄儀, 2020)。
  • 隱私權及其他人權受威脅:由於本土經濟受到防疫措施嚴重打擊,最新的發展是, 有政團藉此向特區政府提出,獲得政府推動的「全民病毒檢測」陰性檢測結果的人士,透過手機應用程式獲取一個類似於中國大陸正在執行的「健康碼」,持有這種電子通行證的人士可進入食肆、商場等公共地方。有不少論者指出這個建議不但極為誤導 (持健康碼不等於不會受感染或散播病毒),資料若遭濫用或外洩,更會嚴重威脅市民的行動自由和其他人權 (例如隱私權) (港版健康碼細節未明, 2020; 謝飛亞、蔡建誠, 2020)。


病人需要得到治療,高危人士、專業的和非正式的照顧者均需受到保護。若有毒性厲害的傳染病威脅普遍市民的安全而又未有其他有效措施減少此病散播時, 相信大部份人會傾向接受恰當的防疫措施。但我們要慎防疫情被不成比例地塑造成加強城市社會控制的藉口, 不合理地侵害香港市民享有世界人權宣言所載的基本人權。

參考資料:
Cohen, S. (1972). Folk Devils and Moral Panics. London: MacGibbon and Kee.
Eskild Petersen, Marion Koopmans, Unyeong Go, Davidson H Hamer, Nicola Petrosillo, Francesco Castelli, Merete Storgaard, Sulien Al Khalili, Lone Simonsen (July 3, 2020). “Comparing SARS-CoV-2 with SARS-CoV and influenza pandemics”. The Lancet. Published online
Hannah Ritchie, Esteban Ortiz-Ospina, Diana Beltekian, Edouard Mathieu, Joe Hasell, Bobbie Macdonald, Charlie Giattino, and Max Roser ( August 16, 2020). "Mortality Risk of COVID-19". Published online at OurWorldInData.org. Retrieved from
HKUMed (2020). "HKUMed on COVID-19
Understanding Fatality Rate of COVID-19 – How Is It Calculated?". Retrieved from
WHO (2020). "Q&A: Influenza and COVID-19 -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Retrieved from
引民調稱過半人撐押後選舉 學者批選擇性引用「不要得」 (2020年8月2日)。《明報》。
吳靄儀(2020年8月16日)。〈細說臨時立法會〉。《立場新聞》。
林勵(2020年7月25日)。〈疫情下全球選舉六成延期四成照常 專家:需政治共識〉。《眾新聞》。
區家麟(2020年5月5日)。〈限聚令,警察政府怎捨得放手〉。《眾新聞》。
麥燕庭(2020年5月1日)。〈警用限聚令票控示威者以倍數大增 定義含糊易被指濫用 議員質疑執法標準〉。《法廣RFI》。
港版健康碼細節未明 憂似杭州:試圖常化健康碼、藉健康碼經驗已推出「信用碼」。(2020年8月16日)。《眾新聞〉。
黃店屢被針對恐失抗疫資助 政府已發12告票:倘被控或拒批申請。(2020年4月12日)。《蘋果日報》。
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香港疫情相關安排 (2020年8月15日)。《維基百科》。
謝飛亞、蔡建誠(2020年8月15日)。〈慎防以公共衛生之名侵犯人權》。《立場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