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金融戰,數碼貨幣加速開發,將帶來人類生活的巨變,大家準備好未?
Bitcoin現在廣為人知,作為鼻祖,它啟發了數以百計的區塊鏈。《區塊鏈社會學》作者高重建認為,(泛)區塊鏈或所謂distributed ledger technology,會廣泛應用在生活各個層面。當中他最關懷主權國家的央行數位貨幣和Facebook發起的Libra。
高重建最難得是用深入淺出的方法,揭示貨幣的本質和基本面貌。由此可見,他深信,把握價值和價格的分野——特別對讀者——比了解區塊鏈的科學含量重要,貫徹他的格言——人文為體,科技為用。他在書中提到,參考羅爾斯的無知之幕,設計出另一個回到原初狀態的思想實驗,叫漂流教室。他幻想有一班學生漂流到荒島,如何在互相協作下,由以物易物到發明一種荒島幤,從中探討貨幣的三個功能,以及作為容器的貨幣所承載之核心價值。
但有了荒島幣,又怎樣起動,將這些拾回來的貝殻分配出去?
除了平均分,還有一個更好提議。由於島上最缺乏的糧食是魚,為鼓勵大家釣魚,每釣到一條魚者得一枚荒島幣。這個換取荒島幣的共識機制稱之為proof of fish。但假如這個島的魚很多,反而水果難找,那群體共識出來的便會是Proof of Fruit,如此類推。Proof of X的X就是共同體的稀缺資源,核心價值之所在。
高重建以聖雅各的時分券為例,時分券可換取其他人提供相同時間的服務,不論醫生抑或基層工友,工作一小時得到的回報都是一樣,這是一種跟香港主流極為不同的世界觀。沒有時分券而用港幣,群體便不能演繹這種職業無分貴賤的價值觀。
在主流經濟學論述中,貨幣是中性媒介,但在高重建的分析裡,不單時分券這類社群通證,就算是法定貨幣,一樣附帶自己的世界觀,是某一種價值觀的載體,反映在國家的貨幣政策、治理制度、福利規劃等範疇。最明顯的例子是量化寬鬆,政府濫印銀紙,但這些流動性去了哪裡?(就正如荒島幣的起動問題)誰得益最多?所謂大得不能倒,黃金降落傘,背後正反映量寬的價值取向。如果像香港那些芝加哥學派學者所言,經濟學是科學(註一),那麼,經濟學應有能力、有方法從錯誤中學習,為何以科學代言人自居的經濟KOL,過了多年,仍無法提出良方,搞活實體經濟,阻止資產價格暴漲,以及縮減貧富兩極化?
早前《哲學有偈傾》的嘉賓和主持談及公義社會如何建構,引用羅爾斯的無知之幕,推論出有利於弱勢群體的分配原則。但依高重建之見,貨幣(政策)本身就蘊含一套價值觀,意味對甚麼人有利,對從事甚麼(性質)的工作最吸引或最有價值等等,都有導向作用。自由而平等的人,理論和現實的距離比想象中更遠。情況如同受全球量寬影響的香港,腳踏實地靠一門技藝維生注定無運行,投機取巧錢搵錢,就很容易發圍。這種使經濟單一化、空洞化、破壞均衡社會生態的貨幣活動,一早已植入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每次做交易,都將扭曲了的價值傳遞和複製開去,似乎單靠傳統的財富再分配方式並不能輕易對付到。社區貨幣或許是一種緩和傷害的措施,至於系統性的硏究,作為行動根據的分析,便要從正義朋友羅爾斯身上發掘更多理論資源了。
註一:相反,劍橋大學經濟系教授Ha-Joon Chang便認為經濟學是政治思辨之學。他在其著作Economics - The User‘s Guide中指出,經濟學所有理論都是特定時空背景的產物,沒有最正確,沒有最客觀。若有任何經濟學家宣稱自己的分析是百分百科學,不帶任何主觀價值,他的話你千萬別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