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92歲根叔堅守魚塘養本地魚:人食嘅魚,一定要健康

92歲根叔堅守魚塘養本地魚:人食嘅魚,一定要健康

(獨媒特約報導)大生圍「魚塘大王」盧開根(根叔),涉被女兒及住在錦綉花園的夫婦騙去13個魚塘的經營權,事件於電視曝光後惹來關注。自1973年養魚、現年92歲的根叔,一手一腳開墾出13個魚塘,可謂見證了本地養魚業的興衰。經營魚塘大半生,如今根叔也考慮交棒,始終年紀太大,體力大不如前。但他說,仍會堅持留在魚塘,確保製作出最優質的本土魚產:「啲人食嘅魚,一定要健康」。

DSCF0442

曾赴台灣培訓孵化魚苗 70年代回流開荒建13魚塘

根叔1929年在中山出生,1953年偷渡來港,55年已開始在新界西北隨朋友養魚養蝦。六十年代,其時台灣淡水養殖技術尚未發達,他一度去台灣培訓當地人孵化魚苗:「有三十個徒弟,全部都大學生嚟!」根叔說起仍一臉自豪。

一去數年,根叔曾想過留在台灣,但後來得悉朋友在香港賣地,於是又回到大生圍。根叔說,這裡起初是一片爛地,他找來推土機開荒,花了數年時間,終一手一腳建成13個魚塘。

DSCF0449

批大陸只顧賺錢落激素 堅持用優質材料養魚:啲人食嘅魚,一定要健康

七八十年代,新界西北養魚業起飛,當時40出頭的根叔也趕上了養魚的黃金時代。他憶述,最高峰時期,元朗馳名的烏頭賣26、27元一斤,每日都有十數架車排隊來買。但後來隨著海魚越來越多、內地輸入大量淡水魚與本地魚競爭,生意也漸漸下跌;加上「本地有啲人養得唔好食」,很多本地魚有「臭泥坑」味,令不少人對本土生產卻步,烏頭也跌至8、9元一斤。

本地新鮮水產,何以有臭泥味?根叔解釋,有些人會用次貨餵魚,又毫無節制、「過哂籠」,令魚的品質下降。但他堅持用最優質的材料養魚,例如用嘉頓麵包皮作飼料,也會適量餵飼,因為「如果唔好食,唔好話賣,你畀人都冇用啦!」

根叔續說,「大陸啲魚同蝦只顧住賺錢,唔理你好唔好食、健唔健康,最重要就係激素,激素就快大」,但他則絕對不會用,「我哋呢啲正所謂攞招牌㗎嘛,如果有一個人話根叔啲魚唔好食,咁咪唔駛賣!」對他來說,「啲人食嘅魚,一定要健康」。

鍾先生和鳳姨從塘裡撈起好幾籠對蝦,籃內的對蝦非常生猛,不停躍起甚至跳出網外。
幫工鍾先生和鳳姨從塘裡撈起好幾籠對蝦,籃內的對蝦非常生猛,不停躍起甚至跳出網外。

年屆九十仍堅持親力親為 嘆年輕人怕辛苦難繼承

92歲之齡,根叔仍是事必親躬,不時親自餵魚、撈魚:「一定自己親力親為,唔係唔掂㗎!」、「老實講我哋咁嘅年齡,你唔做仲麻煩」。但他也承認,自己年紀的確太大,「七十幾歲嗰啲都唔做,我九十幾歲仲要喺度,係尷粗嚟」。說起體力,更搖頭大嘆:「體力差得遠啦!⋯⋯唔好話好耐啦,十年前我做嘢,而家請啲人,佢三個都唔夠我一個人做啊。」

養魚的確辛苦,割草、餵魚、捉魚,「又要濕水,又要污糟,捉魚都真係要出盡力」。在本地養魚業日漸式微的今天,根叔不止一次大嘆,年輕人「個個怕辛苦」,難以找人繼承,為了「量力而為」,他近年也會把一些工作交給幫工。近年越來越多人提倡本地生產,根叔也笑指多人來找他買魚了,但他嘆,疫症以來一些大陸的幫工因檢疫措施不能來港,「如果唔係整呢個疫症出嚟,我哋香港啲魚係唔夠賣,呢個疫症⋯⋯真係香港又傷,香港人又傷」。

DSCF0349

被騙13魚塘心情低落 街坊互助走出陰霾

根叔自言,像他坐擁13個魚塘的人不多,多數人也只是有兩三個魚塘。「魚塘大王」的財產自然受人覬覦,兩年前,根叔將魚塘分別轉手予女兒及一對居住在錦綉花園的夫婦,事後女兒和夫婦卻不知所蹤,承諾給予的尾數也沒有付清,更曾破壞魚塘欲逼走根叔。附近村民協助他製成抗議的橫額,最近電視台報道亦引來迴響。

根叔坦言,有段時間很不開心,但現在案件已交由警察和律師處理,事件曝光後大生圍村和錦綉花園的街坊亦相繼來探望支持,「早輪日日幾十人嚟」、「個個都來支持我」。「我而家唔怕啦!」根叔說著,眼睛亦瞇成一條細線。

DSCF0465

交棒予有心人但不離開:我至少大半生喺度,真係以呢度為家啦

如今放下心頭大石,根叔打算把魚塘交給他信任的、一直來幫忙的朋友。不過,根叔並不會真的「退休」,「我都會喺度,做嘢我唔做得咋嘛」,但他仍打算指導朋友養魚的事情,像是養魚用什麼飼料、要落幾多料等。「我有技術,佢哋冇啊嘛」,根叔對自己幾十年經驗,很有自信。

問根叔有沒有不捨得?他顯得很灑脫:「唔到你唔捨得㗎,(睇)你嘅能力去到邊度,你嘅能力已經去到盡⋯⋯」但經歷多少風雨仍留在此處,大概是出於對魚塘的愛:「若果係唔鍾意就唔會喺呢度幾廿年啦!我至少大半生喺度,成世人真係以呢度為家啦。」

記者:黃蕊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