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疫情下網上書展為何未成氣候?

疫情下網上書展為何未成氣候?

今年書展因疫情臨時被迫押後,使不少書商大失預算,更有準備了大量新書推出的書商,面臨血本無歸。不少書商為求自救,紛紛參與各式「網上書展」,有部份與電商平台合作,有部份書商則各合組成不同主題的書展。儘管這些書商推出了各式優惠、包運費,有書商甚至聲稱折扣較過往書展更多,但依然反應冷清。市民對網上購物接受程度已大為增加,各式電子購物平台流行,但網上書展仍未成氣候,到底還欠缺什麼元素?

網上書展最無法取代實體銷售的,就是那種派對般的熱鬧氣氛。書展地方大,而且不同的書商聚集,琳瑯滿目出售各式書本及精品,遊人可以拿起來閱讀、觀看,「唔買都嚟睇下」,故成為不少人親子、與朋輩度過餘暇的好節目,與他人分享、討論購入的愛書另有一番滿足感,更容易受現場推銷及氣氛影響而買多了書,這種購書及閱讀的樂趣,單以買書為目的的網上書展難以比擬。

相較實體書展,網上書展雖然節省了場地租金、運輸交通、兼職員工等,但也有一定額外開支,例如要適應新銷售模式、平台收費、開發費用,而且也要額外的包裝、寄書工夫等。以往每當書展,各大媒體會大肆報道,而書迷會在社交平台分享書展戰利品,現在沒了實體書展,引不起紙媒及網媒關注,也就喪失了這些「免費宣傳」,難以引起話題。

所謂有危必有機,疫情使普羅大眾多了時間在家,也多了市民養成閱讀習慣,並作網上購物,對專門的「網上購書」平台需求增加,可成為未來書展甚至書店的新趨勢。網上購書最大好處是快捷便利,消費者可以用搜尋功能,盡快購得要買的書,毋須如實體書展或書店般排長龍。故疫情過後,書展或一般書店也應探討如何把網上購書與實體書店加強配合,例如發展應用程式,讓書迷看到心儀書本後,把購得的書本會先放到虛擬書架,然後再一次過即時付款購買,節省排隊時間及拿著一大堆書回家的不便。

在網路科技持續提升下,在外國已時興好長一段時間的「O2O(Online to Offline)虛實整合」,旨在網路上面找尋消費者,再導引進入實體商店中,是創造客流量的一種方式。對於品牌經營與行銷者而言,早已是營銷策略中執行實踐的重要方法。

反而香港卻剛在起步階段,不少過去經營實體店的公司,在近期才大舉開發網上平台;而有在疫情大賣的購物平台,亦在「疫市」下反其道而行大開實體店,可謂加強虛擬網上與實體店的結合,加深線上與線下之間相互倚賴與滲透,以迎戰新市場,這種新模式則叫做「OMO(Online merge Offline)虛實融合」的模式。

未來整體零售環境,將隨著5G世代來臨更加提升,AI的加入讓真實世界數據化與營銷自動化、銷售預測等,加上行動支付成為常態,交易更加即時、容易。隨著智能手機愈趨普及,上網速度和流量大幅提升,而人流亦從電腦端移轉分散至手機端,以人為核心的線上線下全通路經營將成為獲取流量的主力來源。未來這種線上線下的結合,可發展為各大型展覽的模式,例如動漫節、電腦節、婚展等,為消費者節省更多時間,參展商又可增加營業額,也減少運送大量商品到現場,所造成的物流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