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城鄉共融的空間,人與動物的權益

城鄉共融的空間,人與動物的權益

「到我上高中時,BoBo 已是老狗,有一天外出後便再沒有回家,父親跟我們四出尋覓也未能重見,相傳忠犬知道快要歸天時都會悄悄離開,不想主人傷心看見自己離去⋯⋯」

蘋果專欄作者坪原猴,寫昔日香港農村故事,憶述少年時代愛犬守護家園的點滴,帶出我城被都巿化吞噬的鄉郊景像。人和動物,在山水間孕育深厚感情。與大自然同呼吸、共命運,是石屎森林中人奢侈的夢,是監犯一般的香港人,僅有幾天假期,仍要搭飛機往日台散心的理由。

熟悉本地流行文化者,該知道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曾有一輪城市民歌熱潮,以清新雋永的旋律與歌詞,就地取材,唱出年輕人心聲。區瑞強的《陌上歸人》可謂代表作。「斜陽伴晚煙,我像歸鳥倦,晚霞伴我過稻田」,簡單幾句,是今天林夕和黃偉文不會寫的情景。摩天樓截斷日照,新界農地夷平為私廈,或被囤積及荒廢(財演經濟學者口中叫建立土地儲備),下班歸家,往往是深夜,怎見到晚霞,稻田就更加。詞神再妙筆生花,寫這些景致,也無法使人有共鳴。

坪原猴的專欄名,叫《越陌度阡》,本身就有一種用陌生化手法勾起人反思之意。阡陌者,田間縱橫交錯的小路,據稱香港地少人多,是注定要消失的嗎?鄉郊生活注定不可再的嗎?

不一定。中大地理學者伍美琴分析過很多遍,香港缺的非土地,而是策略規劃。主張明日大嶼或公私合營的芝加哥學派經濟學者,素以專家自居,從未認真回應過有關問題,更一直迴避規劃署前助理署長伍華強提出的解決香港土地供應短缺的終極方案。無論香港變成如何,人的居住和空間規劃問題始終要解決,大規模填海或遷徙人口計劃只會釀成災難。在絕境中尋出路,不能輕信越俎代庖、濫用光環的學者,更不應把有心人的遠見和可行性方䅁摒棄一旁,就算這些建議傷害大地主的利益。

坪原猴《家有忠犬》的故事,其實也側面寫出人和動物要融洽相處,有賴寬闊的活動空間,最好便融入大自然。不少香港人愛護動物,亦有養寵物,但要明白我們其實欠牠們太多。在狹小居所和附近缺乏配套、舒展空間的大環境下,不論主人有多愛惜牠們,動物大多數時間其實和住在囚籠差不多。所以,關注動物權益,如果可以的話,不應局限在虐待這類問題。爭取對動物友善的城市空間規劃,其實也關乎主人/貓奴和小動物的福祉。這當然是商界御用經濟學者不會提及,不會被他掛嘴邊的GDP量化得到的東西——由於不被計算,自然便不重要,很多重要的權利和價值也是這樣被抹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