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及血液腫瘤科專科醫生梁憲孫教授講述香港骨髓移植三十年來的發展。由最初血癌是不治之症以至目前醫學技術的進步,其實血癌病人是充滿希望。血癌病人Eric和他捐贈幹細胞的爸爸一同分享他們如何戰勝血癌,重獲新生。
曾幾何時血癌是不治之症,急性血癌更加是難逃的悲劇。1991年,轟動全球的救救小Gordon事件,讓大家認識骨髓移植的救命意義,梁憲孫教授更因此而建立首個「華人骨髓庫」。當時三歲男孩小Gordon只能靠骨髓移植救命,本居加拿大的港人父母回香港尋求機會,當時在多方面的大力宣傳下,數以萬計熱心的香港市民參與抽血檢查,盛況空前,熱情令人感動,最終亦成功讓小Gordon活下來,亦展開了香港骨髓移植的新里程。
Eric五年前患上急性淋巴白血病,可惜找不到配對的骨髓幹細胞,要接受化療,他的父親雖然有慢性病亦毅然捐幹細胞給兒子。由於半相合的幹細胞移植有一半的成功率,手術過後的他康復情況理想。很可惜半年後,Eric癌症復發,要再次接受化療,情緒變得非常低落,他的媽媽勇敢地捐幹細胞再救兒子,皇天不負有心人,手術相當成功,現在一家人生活美滿。
骨髓移植跟其他器官移植有很大分別,前者是由活人做捐贈者,血型及幹細胞的抗體配對極為嚴格,殊不容易。由於科技發達,目前治療主要是血幹細胞的移植,甚少做骨髓移植,因此對捐贈者的安全,亦大大提升。目前香港的骨髓庫有十多萬人登記,梁教授和Eric父子均呼籲市民支持血肝細胞捐贈,只需到紅十字會捐血中心抽少量血做登記便可。抽取過程安全簡單,血液由身體經過機器抽出幹細胞後再回流到身體,不少個案只需數小時便可完成,如果配對脗合才會聯絡捐贈者捐血肝細胞。
梁教授指出目前所稱骨髓移植來源包括:骨髓、血幹細胞及臍帶血,他更指目前慢性血癌已有很好的鏢靶藥,急性血癌則可透過骨髓移植救命,更多人加入骨髓庫,相信更多病人可得救。
香港電台「社區參與廣播服務」節目《移植「辛」突破》由不同器官移植受贈者組成的香港移植運動協會製作,把有關器官移植的資訊一一向觀眾講解;節目亦會談及移植大數據、國際希望故事、移植錦囊等,當中亦會邀請醫生、護士和病人接受訪問。節目逢星期一晚上9時至10時在港台普通話台(AM 621/FM 100.9跑馬地、銅鑼灣、灣仔、屯門北/FM 103.3將軍澳、天水圍)播出,節目重溫請瀏覽cibs.rthk.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