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荼毒室的直播,知道不少年輕人慕名而報讀哲學系。
這幾年,我親眼見證著「哲學」的去污名化過程。
過去相當長時間,讀哲學有何用,是一般師長最常見的疑問。不少人眼中,讀這些無法增強個人競爭力的學科,搵食都成問題。而且,哲學是不會有圓滿的解答,不會有公認無懈可擊的答案,甚至會令一些人鑽牛角尖,吃一些原本不用吃的苦。如此抽象,如此吹水,如此漫無邊際,與平常人的生活又離題萬丈,在極端情況下還會危害精神健康,就算有興趣,平時接觸一下便算,何苦全身投入,讀一個學位回來?
一個具戲劇性的轉捩點,是好青年荼毒室的出現,以及港台電視節目《哲學有偈傾》的誕生。尤其是後者,使「哲學」出現在尋常百姓家的電視螢幕上,就算沒認真看過,但耳濡目染,日子一久,增加了熟悉感,多少發揮大型球賽場邊廣告板的宣傳作用。
與此同時,時代氣氛劇變。一方面,大學學位貶值,讀神科不再像以前馨香,基金經理這些所謂筍工,成為官/富二代的囊中物。另一方面,香港社會迎來巨變,一國一制登場,前路茫茫,充滿不確定性,無力感泛濫,衍生人生意義的危機。除了宗教,哲學也有探求生命奧秘的特性,尋找人生和社會出路者,自然把希望寄託在其身上。
細心留意,近年有不少廣告標榜和哲學有關,甚麼投資哲學、護膚哲學、保健哲學等等,反映一般人對哲學的好感大增,且有顯現個性和智慧的優越感。有人覺得俗氣了些,但不能否認,哲學的普及,拓闊很多人的想象空間,增加抗逆的思考資源。功勞當然不能全歸於荼毒室(譬如香港電台也有很大功勞),但這群哲學愛好者實在值得公民社會的肯定。
在一個很需要跨學科知識的時代,哲學作為橋梁或黏合劑的角色會更吃重。路,還是剛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