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向英國出發︰融入社會拒做蝗蟲

向英國出發︰融入社會拒做蝗蟲

移民其實不難,相比之下融入當地社會更需要決心、時間和耐性。如果你正在考慮移民,也要一併考慮自己是否真的能融入當地社會,而不會「重身在曹營身在漢」。

看電視

這個真的很重要,多看電視有助了解當地時事、社會資訊、文化,亦對學習本地化的英文有幫助。英國電視選擇不少,不少電視台的劇集、綜藝、實況節目以及新聞都做得非常不錯。除了電視台,也可以選擇如 Netflix 或 Amazon Prime 等的產品。

但不少港澳人,來到英國之後都要買電視盒看TVB,平時就看劇集,閒時就長開無線新聞台,可能是不適應,亦可能是一種安全感,希望聽到熟悉的聲音和感覺,也可能希望不要和朋友脫節,無論與在英國的港澳人還是遠在港澳的朋友都仍然可以有相同的話題。

身份認同

很多人移民英國,仍然覺得自己是「外人」,又或者堅持自己港澳人的身份,與「英國人」劃分。移民就是要融入社會,就是要做一名英國人。我們沒法選擇出生地、種族、長相,但既然選擇了移民,可以努力融入社會,融入當地文化。

只可惜,不少人卻只在親朋戚友面前說自己「返英國」時,才會認為自己是英國人。更甚者,只會在網上嘴炮時強調自己的英籍身份。

「中國人 Chinese」

正如不少亞洲人分不清每個白人到底是來自英國、德國、法國還是美國加拿大,他們亦分不清黃種人的臉孔到底是日本韓國台灣還是中國,然而因為來自中國的可能最大,他們就會直接把你當作中國人,還會不停的對你說 Ni Hao Ni Hao,向他們解釋港澳台與中國的關係,其實大多數人未必聽得懂。Asian 的概念,以我所見則較多用於指印度、巴基斯坦、泰國、越南、馬來西亞等地的人士。

至於那些在英國的大陸人,理所當然認為自己是中國人,但亦不一定會把你當成自己人。當然,在社交場合可能會以「大家都是中國人」來拉近距離,又或者討論政治時會指「你也是中國人」,但實際上,他們日常的圈子其實並不包括港澳台人士,大家的文化也是完全不同,完全是各家自掃門前雪。

各家自掃門前雪

各家自掃門前雪,意思是指根本沒有參與社會,沒有留意自己社區,亦沒有留意國家的新聞和社會動態,只顧自己日常生活。移民到英國,身為這個國家的居民/公民,身為這個社區的居民,至少都應該留意自己社區的動態,留意國家的時事、新聞。不少人身在英國,天天卻只留意港澳新聞,大肆評論一番,卻對自己身處的社區和國家一無所知。

圍爐取暖

不少「老華僑」最愛的節目就是打牌、飯局、閒話家常,這本身沒有甚麼問題。問題是很多人就只會找「同聲同氣」的人圍爐取暖,與同事、鄰居、小朋友同學仔的家長等沒有甚麼聯繫,亦沒有甚麼當地朋友,亦可能不屑於結交這些朋友,這亦影響融入社會的程度。

拒做蝗蟲

英國一些簽證,會寫明條件是不能享用任何社會福利。然而不少人第一句問的,就是如何申請福利。移居到另一個國家,能養活自己是非常基本,如果簽證條件寫明不能享用福利而又接受的話,就要有所準備。

此外,亦有不少「老華僑」教路,如何在海外已有資產的情況下申請政府房屋,又或者如何瞞報海外收入。不少中餐館亦經常藉詞卡機故障等原因只收現金,或者聲稱用支付寶、微信支付有折扣從而將金錢交易移師中國,又或者用盡各種方法按低自己的收入等等。這種涉嫌逃稅漏稅的事情,不論中港澳台的華人亦見不少。

以前有些人會嘲笑居英華人「屈在唐人街」,但現時不少人卻建議建立「香港村」、「新香港」,讓港人統一在某個地區聚居,設有茶餐廳、麵包店 (是的,不少人吃不慣英國的麵包)、中式超市等等。這樣的做法並不可取,看得出不但沒有融入社會的決心,反而要自成一角,只會引起當地人的反感,溫哥華已是一例。

移民最重要的,是適應當地生活,融入當地社會,而不是只是單純「搬」過去,甚至要求將當地變成自己的地方。當大家不滿廣場大媽舞佔據公園和空地,不滿通街都是酸辣粉麻辣燙酸菜魚,不滿新移民佔用公屋資源兼逃稅漏稅,不滿新移民連廣東話都講不正,就要記得不要成為自己討厭的那種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