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疫情下美孚小墟市 團體倡恆常化、推動本地生產

疫情下美孚小墟市 團體倡恆常化、推動本地生產

(獨媒特約報導)撐基層墟市聯盟自上年10月起,聯同30多個團體舉辦《香港墟市節2019-2020》,提倡在社區設立不同類型的墟市。因應武漢肺炎疫情,聯盟延至昨日(7月5日)在美孚橋底舉行小型墟市,團體倡議將墟市恆常化。

香港墟市節2019-2020閉幕禮於昨日(7月5日)舉行閉幕禮,有10多檔從事本地生產的手作人及自家製食品的婦女擺檔。

檔主阿香和阿妮今次是第一次擺檔,產品是自家製的文青布袋、手工飾物及布口罩,她們對於擺檔感到新鮮又期待。她們本身在民社服務中心擔任製作布口罩義工,中心社工籌劃了今次擺檔工作,讓製作小組的七位成員各展所長,由設計到製作都一手包辦。

左二起:檔主阿香、民社社工陳君樂、檔主阿妮
左二起:檔主阿香、民社社工陳君樂、檔主阿妮

阿妮指她任的士司機的丈夫因疫情影響,收入大減四成。她本身是家庭主婦,要照顧小朋友,這次做檔主讓她能在閑餘時學到新技能,也希望能幫補家計。協助籌辦的社工陳先生指,擺檔的收入在扣除成本及行政支出後,有七成都會平均分配給小組成員,希望能幫助基層家庭。

Untitled

72歲的楊婆婆是由聖雅各福群會組織的土瓜灣街坊「喚然」成員,「喚然」主要推廣環保產品,例如天然蚊膏、金盞花萬用膏和家事皂。「喚然」成員有七至八位,一起學習製作產品和擺攤。楊婆婆表示,很高興能學到這些技能,讓她在退休後都能有些手藝。她擺檔只是想推廣環保產品,因為產品定價不高,也不太在意收入。

Untitled

聖雅各福群會的社區工作員陳先生指,原本他們申請了公益金的基層家庭計劃,有三年的基金資助基層市民做墟市擺賣,讓街坊分享技能。之前在土瓜灣會每月一次在固定地方擺市集,現在基金資助結束,就要到處找地方。他指私人場地租金貴,而政府用地又難以租場,「唔同部門有唔同嘅申請規則,例如康文署會將墟市撥為其他非指定用途,有其他人申請咗咁就唔可以租場做。」

Untitled

主要售賣荷蘭特色產品的攤檔「繆旅」,檔主智麟及詩雅原為社工,後來兩人因覺得生活浮浮沉沉,因此辭職並於去年6月到荷蘭生活八個多月,展開「荒謬的旅程」,因此亦把攤檔命名為「謬旅」。熱愛香港的兩人,到荷蘭亦不忘搜索香港製造的衣服,同時在當地製作藍染產品。本身有舉辦墟市經驗的智麟,認為申請場地程序繁複,由申請至獲批過程長達九個月。他指有一次申請在公屋範圍舉辦墟市,由於規定墟市申請要先在區議會進行諮詢,但區議會又認為墟市如此小事不需諮詢,最後糾纏至墟市開幕前的一星期申請才獲批,他坦言「申請過程好浪費心力。」他又倡議政府能夠設立負責墟市的部門,主要處理墟市的申請。

「謬旅」檔主詩雅及智麟
「謬旅」檔主詩雅及智麟

撐基層墟市聯盟在墟市節期間亦舉辦了社區論壇,中文大學崇基學院神學院助理教授葉漢浩指墟市有悠久歷史,亦往往是自然發生。他認為在香港高度壟斷的社會,令場所、方法和知識被壟斷,個人技能和強項無處發揮,所以導致貧窮。墟市的貢獻就是為個人帶來身分價值,提供場所讓個人展示自己的長處和創意,在非人性化和壓迫的社會,帶來經濟以外的社會價值。

中文大學崇基學院神學院助理教授葉漢浩

深水埗區議員兼社區營造及地區墟市工作小組主席、民協李庭豐指,武漢肺炎導致貧窮問題加劇,截至今年五月已有2,000多宗破產申請,有分析更指一年半後可能會升至兩萬宗。他指武漢肺炎帶來了在家工作的模式,政府亦應該支持本地生產。李庭豐建議參考新加坡小販中心的例子,令經濟更有機動性。他提到現時各區議會已有13個與墟市相關的工作小組,希望相關部門能公開申請場地的流程,簡化和統一相關程序,善用更多閒置的用地設立墟市。

深水埗區區議員李庭豐

香港理工大學應用社會科學系導師梁志遠指,假日墟市對生計幫助不大,必需擔任恆常職業小販。他指小販的技能包括入貨、出貨、招徠顧客等,並不容易。政府支援相關技能的培訓也很重要,例如新加坡是可以上堂學習做小販。

撐基層墟市聯盟代表張延指現時小販牌有逾一萬二千宗申請,有些申請人雖然明知未必能成功申請,但也想嘗試創業,他指在商場擺檔一日租金至少達500元,但如獲發小販牌便有五至七年的空間嘗試。

香港理工大學應用社會科學系導師梁志遠

Untitl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