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海關貿易管制處處長 麥毓錦
(獨媒特約報導)政府物流服務署早前購入671萬個涉嫌違反《商品說明條例》的外科口罩。海關下午見記者,指接獲舉報,指有人向物流署供應含虛假《商品說明條例》的外科口罩,經調查後發現一間本地貿易公司透過另一間本地貿易公司供應予署方。
海關在6月24日搜查該兩間公司,共拘捕4人,分別為2男2女,是兩間公司的董事和職員,4人現正保釋候查。
312萬個口罩已分發社署、食環署等部門
海關將涉案口罩送交政府化驗所,發現細菌菌落總數符合標準,但口罩來歷不明,建議立即停用。物流署共「接收」多達671萬個涉案口罩,當中312萬個已分發予11個政府部門,包括社會福利署、食環署和多個紀律部隊。海關建議立即停用和回收。物流署目前庫存359萬個,當局需要回收的涉案口罩158萬個,但拒絕披露購入該批口罩的金額,稱避免損害採購時的議價能力。
記者追問,政府是否已追回該批涉案口罩款項,又質疑為何兩款口罩有明顯分別,卻仍購入,交代是如何「誤導」當局講入涉案口罩。
海關貿易管制處處長麥毓錦回應稱,物流署已透過律政司追討,但不清楚相關詳情。他提到,涉案口罩的商標為 Medicom 的國內版,「容易混淆都唔出奇」。
違例口罩未有流入市面
麥毓錦又表示,相信涉案口罩未有流入市場,消費者不會在零售市場購買,呼籲如銷售商有涉案口罩,便應立刻停售。
懷疑有虛假商品說明的口罩在內地生產,每盒共有50個口罩,包裝印有該品牌即 Medicom 和以簡體字寫法「麥迪康」的字樣,但該商標並沒有在港註冊,名稱和本地註冊商標 MEDICOM 一樣。但兩個商標的字樣、圖案和外觀均不同,麥毓錦認為,這是用作誤導消費者。
涉案口罩外觀和耳掛存大差異
在該批懷疑有虛假商品說明的口罩,其包裝盒設計上,印有內地口罩商的生產資料和廠房地址。海關發現,在原生產商口罩的包裝盒設計中,批號、生產日期等資料印在盒的倒三角形卡紙上,涉案口罩的批號、生產日期等資料則印在包裝盒的接近長方形卡紙上。
在原生產商口罩的包裝盒上,膠水黏合的位置印有一組廠方的內部序號,涉案口罩只有不知名的資料或空白。
兩者的口罩本身同有差異,包括外觀和耳掛。兩款口罩均為藍色,原生產商口罩的顏色較淺,涉案口罩的顏色較深。原生產商的耳掛焊貼在口罩的藍色外層,涉案口罩的耳掛掛焊貼在口罩的白色內層;前者的物料使用較短的帶,其橫切面略為扁平,後者的物料則使用較圓的繩,橫切面是圓形。
此外,原生產商的鼻貼用一條扁的鋁製金屬條所造,涉案口罩的鼻貼使用包了塑膠的金屬線所做。
「守護者行動」共撿獲12萬個違例口罩
海關自今年1月27日起展開「守護者行動」,巡查和檢視市面的防疫用品,行動出動了5,300人次,巡查了35,000個次的零售點,購入500款外科口罩和40款消毒搽手液作安全測試,及100款消毒酒精作成份化驗,共發現13宗違反《商品說明條例》個案,及11宗違反《消費品安全條例》個案,共拘捕61人,並撿獲違規物品,即12萬個外科口罩、306支消毒酒精,和23支生理鹽水。
麥毓錦稱,違例產品大多未能符合細菌菌落總數測試標準,超標15%至11.5倍不等,多數來自東南亞國家,違例消毒酒精則含有毒甲醇成份,含量介乎1.6%至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