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媒特約報導)去年立法會財委會通過古洞北及粉嶺北新發展局前期平整工程撥款,村民被迫遷在即。周二(6月30日)北區區議會土地發展、房屋及工程委員會轄下鄉郊及土地發展工作小組舉行會議,多名議員要求推行「耕住合一」,讓村民可以居住在農地旁,發展局則明確拒絕。
在會議上,北區區議員、新民主同盟劉其烽要求政府落實「耕住合一」,以符合農夫需在農田旁居住,應對突發事故的需要。發展局首席助理秘書長(規劃及地政)林智文表示,房屋安置與復耕需分別處理,重申漁農署「復耕計劃」下的農地留宿設施並非住宿設施。漁農自然護理署高級農業主任(農業園及農地)黎宇匡,只稱「復耕計劃」下政府會提供技術支援,包括園藝、種植技術及機械設備。
小組主席、新民主同盟陳惠達批評遷迫老農民,任由他們「自生自滅」。北區連線袁浩倫要求發展局官員親身體驗農民生活,「說服到議員自己嗰套work,我一定會贊成」,林智文未有正面回應,僅稱會盡快安排小組成員到復耕的農地視察。
政府容許在新發展區內持有土地的發展商,以「原址換地」方式,換取區內住宅用地建屋。劉其烽及陳惠達提出書面提案,指區內仍有大量居民居住,但發展局已批准恒基兆業地產有限公司的換地申請,令居民受工程問題滋擾,包括噪音、震動及塵土飛揚。林智文表示「不敢答應會停止原址換地」,但會研究機制加強各方溝通。劉其烽又批評,新世界發展在未獲得原址換地批准前,已經拆除俗稱「鬼屋」、丟空多年的樓宇,對居民造成滋擾。
在安置上樓方面,劉其烽亦斥計劃混亂,居民不清楚資產審查安排。房屋署高級房屋事務經理(重建)楊文亮表示,居民上樓後的十年,如住戶人口如出現變動,例如結婚或增加18歲以上可被視為有工作能力的人士,則需按普通租戶準則進行資產審查。區議會主席羅庭德則斥安置計劃拆散原有居民聯繫,破壞社區網絡,反問發展局「知唔知咩叫安置。
會議前,粉嶺北寮屋居民關注組及受發展影響漁農戶聯會合共約20名成員,於向發展局及區議會提交請願信,要求終止原址換地及落實農民「耕住合一」。
馬屎埔居民陳伯批評政府背棄承諾,未有真正以民為本,長期漠視居民聲音。他稱發展商自2008年起便於區內接連進行工程,令馬屎埔出現水浸及嘈音問題,投訴無門,「政治又好,民生又好,啲庸官點對市民,第日有報應!」。
關注組成員林先生指政府「度呎」計算補償的方法,是以現時呎數與1983年登記時採用目測方法紀錄呎數比較,以少者作為賠償標準屬錯誤。林先生又批評原址換地政策,令政府每呎少收近萬元,質疑是官商勾結,故意將土地賤賣予發展商。
他又批評政府犧牲本地傳統農業,漠視農業發展,新設的農業園未有考慮讓本地傳統農民參與,「本地農民冇哂價值,同政府要求乜野都係發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