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香港歷史文化研究會李鈞杰博士
根據報章資料顯示全港1,006間幼稚園、508間小學和449間中學,分別有480間(48%)、314間(62%)和269間(60%)學校的辦學團體均有宗教背景。當中以天主教和基督教學校佔宗教辦學團體的90%,餘下5%學校是佛教,至於道教、回教和孔教學校數目以個位數計。宗教辦學旨在拓展全人教育,培養學生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高尚的人格和堅毅的意志,令學生服務社會,貢獻所學。儘管學生有選擇信仰或不信仰的自由,由於宗教團體重視其社會上扮演的功能,有機地融入市民大眾的社會和精神生活,息息相關,相互緊連,影響潛移黙化,潤澤無聲。
因此,香港教育大學作為培訓師訓的世俗型高等學府,卻成立一個與宗教教育有關的中心,這就是2006年成立宗教教育與心靈教育中心。這個中心是由五個辦學宗教團體:天主教香港教區、香港佛教聯合會、香港聖公會、嗇色園及道教香港青松觀等捐款而成立。其使命有下述三方面:
- 通過實踐各種專業研究計劃與項目,向學校推動心靈教育、生命教育、全人教育、價值教育等方面的發展,並開展因社會需求變化而出現的新領域;
- 培養公眾對上述教育領域的認識,與各組織和持份者合作,並自行一步發展;
- 通過與其他組織包括非政府組織合作,以倡導政策,並說服公眾和政府當局,生命及價值觀教育是學校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以實現相關政策為最終目標。
嘉賓李子健教授先剖析二十一世紀宗教教育的內涵。宗教教育是以學生作為中心,培育及塑造年輕人健康的人生觀、道德規則和意義感,學生學習方式以體驗式為主,參與討論、對話甚至交流,從而令自己的聲音表達宗教及人生的觀點。邁進互網絡化無遠弗屆的時代,電子化的學習是重要,但只扮演工具的輔助式作用。教育的本質是人與人接觸,科技日益月異只加速人與人的互動速度,卻不是思想交流的深度和寬度。同時,李教授也交流該中心曾舉辦的四個項目,包括如下:
協助小學規劃生命教育計劃及協助中學規劃生命教育計劃
該中心協助學校進行全面的生命教育、價值教育、宗教教育與心靈教育的主題體驗活動或課程統整等。分別是「協助小學規劃生命教育計劃」及「協助中學規劃生命教育計劃」課程。為百餘所中、小學規劃及落實校本生命教育方案,通過專家講座、參訪本地生命教育先驅學校、境外生命教育學習團、分享會、到校支援等方式,促進學校生命教育之發展及建立生命教育的專業學習社群。
推動全球倫理
1993年,世界宗教議會通過了全球倫理宣言。2009年聯合國和全球倫理基金會亦草擬了《全球經濟倫理宣言》,提出經濟活動的基本倫理準則和應持守的價值。
2008/09年,該中心是團隊的成員,引進當中的核心之道融入香港課程。在優質教育基金支持計劃下,團隊思考以「融合共享、個殊詮釋」作為促進全球倫理概念與香港實況相適應之途,並且即將推出初中、高小六年品德與生命教育教材的設計點滴。
舉辦生死教育
華人永遠墳場管理委員會與香港教育大學合作推動為期4年的「終.生.大事」生命教育項目,協助大眾學習尊重生命及建立正面價值觀。首個項目是檢視本港於過去十年的生命教育情況,協助社會大眾重新「認識生命」、「愛護生命」、「頌揚生命」、「善亮人生」,並且鼓勵社會認識、探索及珍惜生命,建構更閃亮和燦爛的人生。當中正在討論以年青人流行的教學媒介如微電影以及美化墳場等藝術層面來傳遞珍惜生命的訊息。
品德教育、生命教育、宗教教育、心靈教育及相關範疇的課程與教學及校風學生支援研究
該中心與合作學校開展關於學校領導和教師對品德教育、生命教育、宗教教育、心靈教育等範疇之理念、課程與教學策略,以及校風與學生支援的活動和措施等的看法。同時,亦探討教師在學術情緒、宗教信仰承擔和對教學未來前景的看法與教學之間的關係,藉此針對教師心靈上的需要提供相關範疇的學與教、師資培訓及校本支援等。
香港電台「社區參與廣播服務」節目《喜閱香港2:香港宗教萬花筒》邀請不同宗教人士,帶領大眾認識各種宗教及相關文化。以理性角度剖析香港宗教多面性,讓聽眾理解香港不同宗教的內涵,共建和諧的宗教文化。節目星期三晚上8時至9時在港台普通話台(AM 621/FM 100.9跑馬地、銅鑼灣、灣仔、屯門北/FM 103.3將軍澳、天水圍)播出,節目重溫請瀏覽cibs.rthk.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