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香港最後的底線

香港最後的底線

賣樓移民成為港人熱話,也是不少香港業主思前想後的一個課題。早幾天讀到財經專家止凡的《底線思維》,開宗明義談到他的朋友對香港前景並不樂觀,因此考慮把市價600萬元的物業出售,以免他日樓市下跌,造成虧損。

止凡的意見是,假如賣樓便要租樓,會多了一筆租金開支,即使能省回物業借貸利息,開支仍大。樓價假如在五年內只下挫兩三成,仍是得不償失。與此同時,止凡提出「底線思維」,也就是香港最差的底線,也只是變成一個中國的普通城市,好一點則似上海、深圳,那樣物業仍有需求。止凡並無結論,大概純粹提供一些角度。

我也不妨談談我的角度。我的推論也許曾經跟止凡相同,但後來覺得那推論不對。

首先是租金支出。設若600萬元的物業沽出,業主只回籠了首期的四成資金,那仍有240萬元。他可以買中電控股,收取4厘股息,便有9.6萬元的收入彌補租金。故賣樓後的租金實際開支並非如此驚人,這裡也沒談及他除了貸款利息,還可節省管理費和差餉。

而如果他能套回不止四成資金,又如果他投資一籃子更高息股份如香港寬頻、香港電訊、置富等,他的收息回報將有可能反過來超越租金開支。樓價持平下他沽樓仍然有賺。那樣只有他看好樓價還會向上,才應該持有這個物業,而只有非常樂觀的人才會認為樓價在移民潮裡仍會上漲。

當然,論者或言,假如港樓跌,難道港股可獨善其身?但我相信有差別。一來這些港股的抗跌力或比物業高,例如我們較難設想它們下挫五成。二來它們本身不是天價,下挫的幅度會較小。三來以樓換股後,業主是經歷了去槓杆,也就是他的投資總額不再是600萬,而是240萬,那即使經歷同等跌幅,實際虧損金額仍大幅減少了。

甚至乎若他看淡香港,他可買台灣的中華電信,可買新加坡的股票,可買美國的企業債券……他可建立廣泛的收息組合,同時減低了對香港的曝險,但這要他賣樓才成,否則對香港的曝險仍將不成比例地大。這與他看淡香港的想法始終格格不入,成了知行相悖的極致。

第二是底線思維。變成北上廣深是否也不算很糟?我想有一條底線是會否變成像它們一樣不能把資金匯入匯出,以及不能自由兌換外幣等等。若這位朋友有打算移民,假若他日實施外匯管制,他的資金被鎖在香港,那他就無法在外國過活。如果美國限制港人或香港銀行兌換美元,則會否造成匯款困難也尚未可知。當然,這些事情不一定會發生,官員甚至已再三作出各種保證,這只是看你把底線定得有多低,你所作的最壞打算有多壞。

如果出現這些底線,他就無法離港,以後都必須面對這裡的官員和紀律部隊,不管他喜歡與否。他本來想像的第二人生就此泡湯,而人生不能重來。這大概才是不沽物業的致命傷。相反,假若沽了物業,就算他日倍升,他已成功移民,至少實現了他渴慕的人生或自由,而那是無價的。能否實現,只看眼下的一念之差。

當然,相比股票,持有物業也有流動性問題。有一位朋友問我意見,說應否在一個離島置業(那只能坐船才能到達)。我就特別提醒她假如人生規劃有變,離島的物業將很難沽售套現。回想我2015年在大窩口置業,也曾以為會在那裡度過下半生,豈料人生無常。就算物業不在離島,三年內沽售也要繳付懲罰性印花稅,而一買一賣的佣金也相當驚人。買樓真的要有長遠打算,在這亂世之中,那需要更大的勇氣。

買不買樓,又或反過來賣不賣樓,關鍵還在於你此刻是否仍希望把半生積蓄押注在這一份不動產。我很難代入他人的角度,因為我已過度不願意這樣做,抱有過度的偏見了。

題為編輯所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