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光與影 罪與聖 宗教電影面面觀

光與影 罪與聖 宗教電影面面觀

作者:香港歷史文化研究會 邱逸博士

宗教向有社會基石的作用,強調舊有的價值和秩序;電影講求創新和突破,常挑戰固有的價和取向,故宗教和電影貌似南轅北轍,但兩者互碰火花,常常成就非凡的作品。香港電影評論會副會長、資深電影評論員鄭傳鍏先生跟大家討論宗教和電影的火花。

我們千方百計想為宗教題材電影下定義,以使討論有明顯的邊際,但結果發現愈說愈多,結果卻不得不把所有涉及信仰價值或世俗儀式的題材,都歸入了宗教電影。於是我們決定把焦點定在兩大類別中,一種是純粹的宗教主旋律,一種是借宗教切入人生。集中討論印象深刻的宗教電影,雖蜻蜓點水,但也不失是畫龍點睛。

如先以宗教主旋律開頭,這方面,基督教的福音電影頗多,如2017年的《天堂小屋》和2019的《遲來的幸福》,它們主調多會涉及救贖概念,一般是從一個無信仰或反宗教的普通人開始,但因著某個機緣,他瞬間認罪悔改,過上敬虔的生活,最後藉著神蹟鞏固了信仰。不過,電影戲劇講求張力和衝突,這類題材的電影通常在強調宗教性的同時,卻在觀賞性和反思性方面明顯不足。

第二種是有宗教題材,但更多是討論人性的電影。這方面的例子也很多,我們以2007年韓國電影《密陽》為例,故事是母親在她承受喪夫之痛後,又要慘遭綁匪殺害兒子之難,使原沒有信仰的她投入基督教會,變為虔誠信徒,在聖感的召下,獲得重生,她決定去寬恕綁匪,那知綁匪竟也信了主,並稱「早已得到主的寬恕!」結果反而導致女主角信仰破滅,精神崩潰,在寬恕和被寬恕的背後,是廉價救恩帶來的自以為是。此外,這一類電影還有以佛教學理為主線的,如《大隻佬》,表面是警察破案的故事,卻帶出因果劫難,並把人性的惡和佛教的善對比轉折,最後以無常為果。

香港電台「社區參與廣播服務」節目《喜閱香港2:香港宗教萬花筒》邀請不同宗教人士,帶領大眾認識各種宗教及相關文化。以理性角度剖析香港宗教多面性,讓聽眾理解香港不同宗教的內涵,共建和諧的宗教文化。節目逢星期三晚上8時至9時在港台普通話台(AM 621/FM 100.9跑馬地、銅鑼灣、灣仔、屯門北/FM 103.3將軍澳、天水圍)播出,節目重溫請瀏覽cibs.rthk.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