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香港的傷痕】心理學家義診抗爭者:佢哋先係高尚情操

【香港的傷痕】心理學家義診抗爭者:佢哋先係高尚情操

「我覺得個個香港人都有(創傷後遺症),係多定少嘅啫。」

在整個訪問系列中,記者對這句說話的印象最深刻。嚴格來說,創傷後遺症指一個人在受到驚嚇後,有某些東西「固定」(fixate)在腦海,甚至影響身體超過一個月;若以此作標準,受訪者的說法大概不太準確,但她的意思大概是:在香港,我們無可避免、或多或少會因為這場抗爭,出現心理或精神創傷。

時至今日,抗爭氣氛轉淡,衝突次數減少。皮外傷結痂了,看不見的傷口又能隨時間徹底癒合嗎?在《國歌法》和「港版國安法」殺到之前,獨媒記者訪問了抗爭者、被捕者親友和心理學家,談他們如何在亂世中面對創傷。

* * * 

(獨媒特約報導)在抗爭冷淡下來那段日子,葉劍青仍舊忙碌。最初記者約他訪問,他爽快地答應了,說可以在翌日抽出半小時談電話;後來記者澄清想作面談,他說也可以,但要在兩星期後才有空。

葉劍青是臨床心理學家,也是義務組織「良心理政」的召集人。去年6月16日,由葉和一班臨床心理學家成立的「良心理政」,在港島大遊行中擺設街站,為抗爭者提供心理支援。隨後,抗爭越趨激烈,良心理政接收的個案越來越多,至今有約700人向他們求助。在求助者中,七成為30歲以下,年齡界乎14至70歲。11月中大和理大衝突後,求助數字達到高峰,直至1月疫情來襲,抗爭氣氛轉淡,求助人數才下降。

但最近又多了。

最初,良心理政接到不少求助個案,稱因看到電視上的畫面或新聞資訊,出現情緒困擾;隨著求助數字越來越多,組織人手有限,於是改為主力針對有參與抗爭或被捕者,為他們提供義診或轉介服務。

IMG_7601
去年6月16日,反送中大遊行。

替高尚情操的人心悒

今年1月,港大醫學院公共衛生學院發表研究結果,指在去年反送中抗爭期間,每5人中就有1人患上疑似抑鬱症或懷疑創傷後壓力症(PTSD)。葉劍青解釋,當一個人經歷了某件事情後,變得和平常不同、無法好好管理自己或如常生活,而情況持續了一個月或以上,那便算是創傷後遺症。比如,有人會在經歷創傷後,對聲音變得敏感或分不清現實,並因情況持續而影響睡眠、怪責自己等;情況嚴重的,更可能完全無法上學或工作。

一般而言,良心理政會為求助者提供4節義診服務,大多數人的情況能在求助後得到改善,但也有抗爭者因害怕「被狗跟」,為免暴露身份而拒絕面診,只願意以電話聯絡。若是情況較嚴重、被判斷為須要長期跟進的個案,良心理政會直接轉介給外面的私人心理醫生。

1_519

葉劍青的專業是敘事治療。他強調,自己不會把求助的人視為受害者,也不會急於解決問題(problem solving),而是先讓對方說出自己的想法,解構他/她背後的價值觀,幫助對方自己尋回解決方法。一年以來,他接觸過許多年輕人。那些已背著數條控罪名,卻不斷怪責自己無法再外出、又擔心「戰友」安危,因此出現PTSD徵狀的人,總讓他感到心悒。

葉說自己十分尊敬他們,形容他們是「高尚情操」的人;也因為這樣,他會把這些故事通通轉化動力,堅持幫助抗爭者。

香港未到最壞 創傷將陪隨抗爭

當說到對哪個抗爭畫面最難忘時,葉劍青一時答不上來。他思考片刻後慢慢說,受傷的畫面太多了,像尖沙咀爆眼少女、銅鑼灣臥底警員打人、防暴警於太古站近距離發射胡椒彈等他都記得;但諸如網民於短時間內籌錢於各國報紙登廣告、在中秋節登上獅子山組成「人鏈」等等美事,讓他印象更深刻:「真係好佩服佢哋(抗爭者)!」

IMG_8640
去年中秋節,獅子山上。

但他隨即想到再後來發生的事,語氣沉下來。雖然沒有確實證據,但他和許多人一樣,相信陳彥霖、周梓樂是枉死:「香港未變成中國,但你知可能佢地家人會被禁聲。」

訪問進行時,「4人限聚令」尚未結束,立法會內務委員會的主席選舉風波仍然爭持不休,沒有人料想到「港版國安法」會來得如此突然。他當時淡淡然地說,香港的情況「肯定未到最壞,有排跌。」結果訪問結束不足一個月,李慧琼在民主派力阻下當上內會主席,立法會通過《國歌法》二讀,全國人大也通過了「港版國家安全法」草案。如今,傳媒形容「一國一制」已來臨,美國總統特朗普宣佈將對香港實施制裁,外國傳媒報導稱這是「香港的終結」。

無標題

「無呀,繼續做囉,年青人唔會覺得(抗爭)就咁完,香港人都覺得有好多野唔妥,一定連帶有mental health issue。」葉劍青這樣說。

願與抗爭者繼續同行:我知道自己重視甚麼

作為良心理政召集人,葉劍青除了為抗爭者提供義務診症,也要處理大量鎖絮事,像計劃組織日後發展、與其他團體合作、推廣社區服務等。粗略一算,除了每星期必須抽空與記憶力漸差的父母打麻雀,他大部分的公餘時間,都放在良心理政上。他坦言感到吃力,但亦因為這樣,「我知道自己重視甚麼。」

無標題

「良心理政」的核心成員有二至三十人,但葉劍青說現時人數已經少了:有成員打算移民,也有成員希望有較多時間處理個人事務,於是選擇淡出。葉不介意,但似乎從未想過要淡出,一心只想著未來如何做得更多、更好。

「我嗰啲(處理良心理政事務的)時間好微不足到啫。」

自言是「中年和理非」的葉,自覺付出遠比不上年輕人,但仍希望與抗爭者共行。他始終相信,只要香港人連繫起來,無論環境多艱難,都會有一絲希望——攬炒之後,這城市會浴火重生。

記者:梁皓兒、陳世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