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在去年的《施政報告》提出將會大幅增加過渡性房屋項目,甚至豪言要在未來三年提供合共一萬個過渡性房屋單位。在一番豪情壯語之後,政府「一個轉身射個三分波」,整個過渡性房屋項目交由公益金及香港社會服務聯會(社聯)負責,再由不同的非政府組織作為營運機構,政府的參與度可謂零。
機構社工變「義工」
營運機構猶如一個沒有支薪的「二判」工頭,一腳踢處理過渡性房屋的所有事務。小至住戶搬遷期間的各項事宜、單位洗手間的燈泡損壞、、每月收齊租金……大至住戶的福利事項、個人情緒支援、共住單位中街坊之間的爭執……機構員工均需著手處理,同一時間既要擔當福利支援的角色,又要作為物業的「管理公司」,工作量可謂極度沉重。入住過渡性房屋之居民一般都是社會上最基層的家庭,除房屋需求外,福利需要亦各有不同,可惜政府並沒有增撥資源支援,運輸及房屋局和社會福利署亦置身事外,營運機構可謂孤立無援。
「小社區」配套嚴重不足
大型過渡性房屋計劃落成在即,例如深水埗欽州街西與通州街交界項目將於2020年底入伙,合共提供210個單位。規模之大猶如一條新落成的屋邨,可惜社區配套不足,例如周邊交通、學校等並未有周詳計劃,運輸及房屋局對此可預見之情況視若無睹。另一方面,社會福利署並沒有就過渡性房屋提供恆常服務,亦未見詳盡的福利規劃,服務居民之重擔由營運機構一力承擔,資源不足的營運機構實在難以處理多方面的社福問題,社會福利署對過渡性房屋的實際支援亦非常不足,令營運機構及居民陷入「雙輸」的局面。
政策檢討刻不容緩
房屋政策是政府不容推諉的責任,在可見將來,過渡性房屋亦有舉足輕重之角色。因此,有關當局必需全方位重新審視過渡性房屋的政策及執行細節,令共住概念在香港可以更流行,切莫讓營運機構繼續孤軍作戰。
關注社會房屋發展平台
組織幹事陳詩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