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海洋公園先破後立才是出路

海洋公園先破後立才是出路

海洋公園瀕臨破產,政府為說服立法會注資54億元,不惜大打感情牌,強調公園是香港人集體回憶,卻說不出公園未來如何續命。

追本溯源,海洋公園今天泥足深陷,董建華政府引入迪士尼樂園是罪魁禍首。海洋公園當時面對競爭,背離海洋保育和公眾教育的宗旨,在2005年開始策劃大型重建,重新定位以主題樂園吸客。主題樂園這門生意是鬥大、鬥新、鬥多客、鬥燒錢的惡性循環,結果是海洋公園與迪士尼樂園兩敗俱傷。最荒唐的是,兩者的大股東均是特區政府,等於逼港人為兩邊輪流填氹,三年前為迪士尼樂園注資58億元,今年又要為海洋公園注資54億元,左手與右手鬥燒錢,不知何時何日了。

要打破這種惡性循環,讓海洋公園倒閉並非港人難以承受的傷痛,反而是難得一遇的契機。

經歷過武漢肺炎全球瘟疫之後,倚靠高流量客源,每項遊戲排隊幾小時才能賺錢的主題公園經營模式,已經一去不返。試想一下,海洋公園入場人次從高?期的770萬下跌到2015-16年度的600萬,已經要每年虧蝕2億元,未來必須立足於本地港人而非入境旅客,高客源模式又怎可能維持?

另一項根本性變化是全球價值觀的改變,多年來海洋公園被保育團體批評,利用封閉式圈養的動物表演娛賓是十分落後和野蠻。海洋公園今年初也不得不宣佈停止海豚表演。事實上,海洋公園一直有設立慈善基金,對外包裝是保育海洋動物,但多年來本港中華白海豚一直被政府主催的大型基建趕盡殺絕,市民何嘗聽見過海洋公園為海豚發聲?

政府替還貸是濫用公權力

政府為了取得立法會同意撥款,聲稱會放棄傳統主題公園定位,回歸保育和教育,願意檢討未來定位和經營模式,包括修改法例,改變土地用途和引入私人企業合作發展。回歸保育是好事,可是只要翻查政府往績,便明白這些貌似讓步的改變,其實是政府進一步出賣港人利益的前奏。

須知海洋公園的地理位置與迪士尼樂園逾百公頃的大片平地完全不同。後者一旦倒閉,政府回收土地後可以建成居住十幾萬人的新市鎮,但前者只能在山腳的一小片平地和斜坡上建成低密度豪宅,對市民大眾毫無裨益,卻是地產商覬覦的大肥肉。

再者,若果容許海洋公園向私人公司出讓股權或分拆項目與私人合作經營,等於開綠燈任由大財團擇肥而噬:賺錢項目就落入私人口袋,蝕本項目就留給海洋公園以保育或公眾教育為包裝,由納稅人貼錢經營。究竟是劉鳴煒真聰明還是邱騰華扮愚蠢?大家心知肚明。

其實最符合香港人利益的方案是容許海洋公園倒閉,因為政府申請撥款54億元當中有31億元是用來償還銀行貸款。邱騰華已表明政府沒有為貸款提供擔保,劉鳴煒更強調銀行作出貸款時是考慮借貸人的還款能力。既然如此,銀行因應海洋公園貸款承受的風險就應該與向私人公司貸款無異,如今公園失去還款能力,銀行自然應當承擔損失,這是他們風險評估失誤之過。

要銀行願意「剃頭」 削債,政府必須有讓海洋公園倒閉的決心。對銀行來說,把海洋公園清盤和接管資產是最壞的結局。他們深知這些資產無法變賣,反而要負擔供養動物和遣散員工的責任,否則只會激起民憤,令銀行得不償失。只要破產在望,銀行就會乖乖坐下來談判,至於削債多少,完全視乎政府的決心。

最關鍵的是債務重組完全合乎商業邏輯,借貸雙方因應市場環境變化而蒙受損失是理所當然。反而政府找藉口替海洋公園償還貸款是濫用公權力,破壞自由市場,造成道德風險,銀行為本身的決策失誤卸責。

只有當削債完成後,海洋公園的財務狀況才能鬆綁,屆時討論重組定位才有意義。先破後立,是讓香港人擺脫無底深潭的最佳選擇。

黎廣德
公專聯政策召集人

原文刊於《蘋果日報》2020年5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