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神話和鴉片?社會學和宗教

神話和鴉片?社會學和宗教

作者:香港歷史文化研究會 邱逸博士

宗教在社會發展過程中有過無比重要歷史,原始部落的巫醫地位僅次於酋長,有的巫醫就是酋長,是最原始的政教合一,故打從社會學誕生那天始,宗教研究一直是社會學家主要的研究對象。這一集邀請了嶺南大學心理學講師劉國輝先生到節目中討論「社會學看宗教」。劉兄常用心理學理論來分析歷史人物,每有獨到此處,例如在談到曹操和楊修的關係時,他帶來了「分裂型人格障礙」分析,使我們有茅塞頓開之感,所以,常笑說他是獨有的歷史心理學家。

這次,劉兄原預備了很多社會學理論,但我們一看那些社會學家的名字,如塗爾幹(Émile Durkheim)、馬克思(Karl Marx)和韋伯(Maximilian Emil Weber)等,就已敬而遠之。為了能深入淺出地討論,今次將集中在兩方面去討論:宗教是什麼及其作用。

在經典的社會學觀點中,社會可分為「神聖的」與「世俗的」領域,宗教是「神聖的」,顧名思義,宗教有一整套信仰與行為,所有信徒都要遵守,宗教是人群中道德性和集體性的事物,是建構社會的集體道德與規範,而道德與規範又以神聖的事務來表現,因此宗教與社會是密不可分的,宗教就是社會整體的縮影,也是促成社會穩定機制。

這個看法解釋了一個有趣的觀察,就是宗教儀式和社會文化是密不可分的,例子如佛教中觀音形象的轉變。佛教來自印度,西漢末年傳入中國,觀音在傳入時為男相,故在唐代之前,我們看到的觀音面相多屬男相,是有鬍子的。但唐代出了一個女皇帝武則天,她要把自己稱帝說為天意,故借助了佛教,尤其是觀音形象:「實是菩薩,故現女身,為自在主。」自唐代始,文學作品中的觀音女性特徵的描繪愈來愈多,到宋元年間,觀音則成了女相觀音。

盧舍那大佛
盧舍那大佛

位於河南洛陽的龍門石窟內,有一尊看上去十分慈祥和善、豐滿富態的大佛叫做盧舍那大佛,相傳這尊大佛是按照武則天的樣貌雕刻的。

宗教作用極多,但從整個人類歷史看,主要可簡化為以下兩種:

一、解釋無知。世上未知的事太多,簡單的問題如我們是誰?我們從那裡來等,在科學出現前,各類宗教都提供了各自的解釋,無法證真,但也無法證偽,一神教更會把世間所有都解釋為神的安排,對信徒來說,這答案淺白易明,讓人安心。

二、給予支持。人是既渺小又無助的,求神拜佛多是追求心靈的安慰和支持,宗教多導人向善,一句「好人有好報」,給人不少心理上的支持。當人在自然面前越渺小的時候、社會越動亂的時候,人越追求心寧的支持,宗教信仰就越濃烈。中國在魏晉時期佛道兩教大受歡迎,甚至有詩句說:「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就因為魏晉時期戰爭頻繁,生靈塗炭,宗教提供了一個精神家園。

故馬克思指宗教一直扮演統治階級麻醉被統治者的工具,是一種鴉片,若統治階級改變宗教將隨之改變,因為宗教是統治階級意識型態的反映。

宗教是人類最古老的現象與制度,社會學觀察不同民族、不同歷史、不同社會的情境,研究宗教發展呈現的不同內涵、型態及其背後意義。

嶺南大學心理學講師劉國輝
嶺南大學心理學講師劉國輝

香港電台「社區參與廣播服務」節目《喜閱香港2:香港宗教萬花筒》邀請不同宗教人士,帶領大眾認識各種宗教及相關文化。以理性角度剖析香港宗教多面性,讓聽眾理解香港不同宗教的內涵,共建和諧的宗教文化。節目逢星期三晚上8時至9時在港台普通話台(AM 621/FM 100.9跑馬地、銅鑼灣、灣仔、屯門北/FM 103.3將軍澳、天水圍)播出,節目重溫請瀏覽cibs.rthk.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