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誰在瘋狂「攬炒」損害城大學術聲譽?

誰在瘋狂「攬炒」損害城大學術聲譽?

5月5日,親共統戰組織「香港再出發大聯盟」正式成立,在反送中運動期間屢次備受爭議的香港城市大學校長郭位卻不是其中一個共同發起人。城大回覆傳媒查詢時再次強調「政(治)教(育)分離」,不支持任何特定的政治主張,並且引用蘇軾《定風波》的兩句名句「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試圖增強回應的力度【註一】。然而,任何人引經據典說理時也不應抽空原文創作的歷史背景「僭建」其他的意涵。城大班門弄斧的回應,無疑是「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

首先,蘇軾只是北宋官場鬥爭的失意者,而非沒有任何公開政治表態的知識分子。其中一個較著名的事例,是他在宋神宗寧熙四年公然反對王安石變法中的一些激進改革措施而遭受新黨的政治迫害,幾經轉折下才求得杭州通判的外職【註二】。在杭州擔任通判期間,蘇軾並無隱藏自己的政見,反而寫下一些同情違反王安石新法而遭受律例懲罰的平民的信件和詩詞,那些文學作品後來更成為他被以言入罪的罪證【註三】。

作為溫和改革派的一分子,蘇軾須不時面對新舊黨爭兩面不討好的困境。無論如何,必須強調的是,蘇軾為官多年不時上表狠批跟紅頂白唯利是圖的同僚。林語堂便曾如此評價蘇軾:「蘇東坡,我們用他自己的話說,他過去生活的態度,一向是嫉惡如仇,遇有邪惡,則『如蠅在食,吐之乃已』。」【註四】蘇軾後來被貶官往黃州當團練副使,正正是因為他撰文譏諷王安石的黨徒而遭受政治報復所致【註五】。

《定風波》是蘇軾被貶謫黃州後第三年的作品,但當時他並無辭官歸隱。「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這兩句詩句,只是蘇軾以較豁達的態度坦然面對官場仕途得失的寫照【註六】,而非甚麼支持「政(治)教(育)分離」或「政治中立」的名句。遺憾的是,城大去脈絡化地演繹「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把蘇軾的名句嚴重扭曲成對社會不公義充耳不聞的座右銘,此舉甚有把蘇軾當成condom之嫌,與耶L胡亂引用聖經金句闡釋「政(治)(宗)教分離」的正當性亦無太大的分別。(值得一提的是,林語堂評價蘇軾被貶官往黃州當團練副使的生活如下:「……由情勢所迫,要一變而為農夫,由氣質和自然的愛好所促使,要變成一個隱士。」【註七】近日城大回應傳媒查詢時引用蘇軾被貶黃州後的創作詩句,難道是對郭位「神隱」的傳聞有若干的暗示?)

況且,即使退一步以城大「僭建」版本的蘇軾名句來立論,相關說法仍是不能成立的。假若城大真的在近十年來貫徹執行「政(治)教(育)分離」的方針,那麼在近日引用「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便完全不恰當,原因是若然從沒像蘇軾般介入政治,那又何須強調抽身離場呢?

其實,郭位曾批評中國「學而優則仕」的傳統是政教不分的原因之一【註八】,近日城大回應傳媒查詢時卻引用一個在北宋時期為官多年的文人的詩句,而且相關內容與他個人的官場仕途得失息息相關,這無疑是自相矛盾之舉。試問究竟是誰在瘋狂「攬炒」損害城大人文及社會科學的學術聲譽?

註釋:

【註一】:〈校長郭位不加入「再出發」 城大:專注教研 大學內閣集體商議 校長不加入〉,載《立場新聞》,2020年5月5日。
【註二】:門冀華:《文壇巨擘——蘇東坡》,台北市 : 昭文社,1998,頁73-80。
【註三】:參考同上,頁82-84。
【註四】:林語堂:《蘇東坡傳》(張振玉譯),一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2000,頁181。
【註五】:「[……]元豐二年,王安石的黨徒李定等,為着平時受了他的譏誚,便控告他『愚弄朝廷,妄自尊大。』把他印行的詩文,進呈神宗,作為證據,於是他被逮下獄。李定等人一定要害死他,范鎮上疏論救,他兄弟蘇轍求罷官替兄贖罪,都不報。[……]幸而神宗可憐他,到了十二月底,特為遣人覆案,結果僅充黃州——今湖北黃岡縣——團練副使」詳見嚴既澄:《蘇軾詩》,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頁六~七。
【註六】:張美麗:〈從蘇軾詩詞看蘇軾天地人生之境界〉,載《山西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年5月,第39卷第3期,頁67。
【註七】:林語堂:《蘇東坡傳》(張振玉譯),頁199。
【註八】:「郭位提到讀書人喜歡做官,也是政教不分離的原因之一;讀書人希望有機會為國家社會做事,因此要有位置。但有些人得到位置,卻忘了做事,因此『政教分離』才能發揮教育功能,『政教不分』是對高等教育的致命傷。」詳見洪美秀:〈郭位:政教分離 教育才能創新〉,載《自由時報》,2016年6月22日。

延伸閱讀:
1. 〈【城大新聞 | 城大多名高層加入再出發大聯盟 校董、顧問、教授逾三十人榜上有名】〉,載《城市廣播City Broadcasting Channel (CBC)》,2020年5月8日。
2. Crystal:〈【校園新聞|城大高層公關技倆誤導學生 緊急基金內有乾坤】〉,載《城市廣播City Broadcasting Channel (CBC)》,2020年3月31日。

全文原載於《信仰百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