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媒特約報導)近年本港出現推動單車出勤的單車友,爭取馬路平權,每年5月20日舉行、悼念在馬路上傷亡的單車騎行者「沉默的騎行」活動,亦愈來愈受關注。今年爆發的武漢肺炎疫情,全球封城,不少歐美國家趁此機會推動單車友善政策。
Upcycling(升級再造)產品設計師張瑋晉(Kevin),是多年來一直堅持單車出行的「單車友」,他設計的產品及作品,常有單車元素。今年6月,他便設計了一款模擬在馬路上騎單車的裝置藝術,「希望令大家對城市有返個想像!」
大學設計系畢業的 Kevin,小時候熱愛看日本卡通片,看見主角踩單車上學 ,「一路都ff(抱有幻想!)」Kevin當年畢業專題構思為「設計一輛適合在香港騎行的單車」,他向鄰居借了輛摺車,每天由鰂魚涌起步,到北角乘船到黃埔,再踩單車回理工大學。兩個月下來,發現「香港嘅問題其實唔關單車設計事,係 infrastructure。」專題最終亦沒有以單車作主題,。
畢業後從事產品升級再造的 Kevin,不少作品均會融入單車元素,代表作有以遺棄單車輪的幅條再造成的手指琴、以車禍後不能被維修的變形車輪再造成吊燈。迴響最大的則算以廢棄電飯煲內膽壓製而成的單車鈴鐺,「其實呢啲都係我地常見家居廢物, 每一個(鈴鐺)表面都有唔同嘅痕跡,因而發出唔同嘅聲,每一個都係獨一無二!」
訪問期間,Kevin 笑指產品設計有如做記者,「寫報導希望讀者有共鳴,做產品都係用嘅人會真心鍾意。」他感嘆不少在香港讀完產品設計的人,因現實考慮而設計很多沒有靈魂的產品,所謂的「產品」其實與自己當初投身創作的初衷背道而馳,「自己用新物料設計完一啲其實其他人無話好鍾意嘅嘢,然後一個個貨櫃咁多賣出去,到用完一個短時間後覺得無用,最後其實都係去堆填區破壞環境。」他因而決心從香港不同地方的垃圾中,探索更多創作題材及靈感。
今年6月,Kevin 參加了位於油街實現展覽廳舉辦的「如果我們還有空間」展覽。他取材一款小型模擬駕駛的街機遊戲,設計了一款模擬在馬路上騎行單車的裝置藝術,參與者需要正視前方的「模擬路況」躲避車輛或路障,遊戲會出現一些香港熟悉的街名。
「希望大家對城市有翻個想像!」Kevin 如是道。
Kevin 自己,亦是每日單車出行的一員,由鰂魚涌的家往返灣仔。每日均要面對「壓迫」,「好多司機坐係『鐵盒』就覺得大曬,佢地覺得你細粒,佢地會車死你,所以你點都要讓路。」Kevin 曾被巴士和電車司機開窗指罵,更試過在等候綠燈時,遇上的士司機和小巴司機後窗外扔垃圾。Kevin 說有幾次曾上前拾起垃圾,然後上前敲車窗將垃圾遞還,「『喂先生!』,通常多數司機都會尷尬講聲『唔好意思』,因為佢地唔會諗到原來路中心會突然有人捉佢。」Kevin直言這些敲車窗的直接對話十分有趣,又謂:「(汽車司機)以為成條路係佢,佢嘅路同我嘅路好似唔係同一條咁,覺得點『噗』都唔會嘈親人。」
道路的設計,亦不利單車,下雨天踩過金屬渠蓋子或電車路軌而滑胎跌倒,對 Kevin 來說已是司空見慣。
有豐富單車旅遊經歷的 Kevin 不解為何香港人總是認為「單車不屬於馬路」,「反觀舊時香港,人力車、轎子甚至單車在百年前經已在存在,作為交通工具的歷史甚至比電車來的更早。」「香港一直有好多推動者,嘗試動搖呢種對單車出行嘅既有觀念,但未知從何入手。」「環保唔係要回歸深山過石器時代嘅生活,而從衣食住行各方面去睇,單車係最環保嘅選擇。」
幾年下來,推動單車通勤似乎稍有進展,Kevin 表示第一次在香港島目睹共享單車的蹤影,難掩激動心情:「好似突然間有啲野發生緊!」在疫情期間,他亦感覺上多了「西裝友」踩車通勤,但坦言未到「叮一聲」。
Kevin 認為,在推動香港成為單車親善城市猶如一場拔河,「可能某個階段有個 momentum(勢頭),但過咗一排無風無浪,大家又會被拉返返去。」他憶述2016年參與「香港復古騎行」的經歷,「百幾二百人著住古典裝束英式踩古典單車,心諗『香港黎架呢度?,所以我覺得,點樣介紹都唔夠啲人親眼見一次。』」
記者與 Kevin試著由位於灣仔藍屋的工作室踩回位與鰂魚涌的家。踩至北角一段時,Kevin指著海旁說道:「個景真係好靚!」記者一直尾隨 Kevin,但略顯吃力,他笑言:「對我而言,踩車唔係堅持,如果係苦行就會無動力,所以要令單車出行,變成生活一部分。」
不過20多分鐘,單車便將 Kevin 送回家中,他這樣看待自己的「Upcycling(升級再造)產品設計師」身份:「設計師唔係要服務有錢人,滿足商業需求,而係想像呢個城市應該變成點樣,繼而比多啲想像大家。」
記者:何其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