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宗教建築物](/sites/all/themes/inmedia_2021/images/white.gif)
黃大仙祠大殿(嗇色園官網)
作者:香港歷史文化研究會 葉德平博士
1841年1月1日英國佔領香港(島)後,僅4個月左右(同年4月22日)羅馬教廷即把香港(島)劃出澳門教區,把澳門的傳信部駐華總務處(Procura in China,下稱「駐華總務處」)遷至香港,設立「香港天主教教會」。自此,香港開始擔當着讓羅馬教廷能夠直接把天主教信仰傳進中國的重要角色,可以算是天主教傳入中國的「中途站」。天主教與基督教除了為香港帶來了宗教信仰外,也帶來了當時先進的建築技術,這些宗教建築物至今仍然屹立香港島上。
香港天主教聖母無原罪主教座堂
聖母無原罪主教座堂原先位於砵典乍街和威靈頓街交界,在1843年建成。1959年聖堂慘遭祝融之害;1960年教會於原址重建,後於1886年拆卸。1888年,聖母無原罪主教座堂遷往堅道,於同年12月8日,正式啟用。2010年,香港古物諮詢委員會把聖母無原罪主教座堂評定為「一級歷史建築」。
除了天主教的宗教建築外,道教也有不少著名的歷史建築物。本集嘉賓香港道教青年團宣道部主任樊惟證居士介紹了由非牟利慈善團體嗇色園管理的黃大仙祠。
黃大仙祠,位於原來的竹園村內,今日其地也因仙而名,稱為「黃大仙」。黃大仙祠是香港著名的廟宇,與圓玄學院、蓬瀛仙館和青松觀,並稱「香港四大宮觀」。廟宇主要供奉赤松黃大仙,另亦有供奉儒、釋二教神祇,例如孔子、觀音等,是一座「三教合一」的宗教建築物。
黃大仙祠佔地18,000多平方米,祠內建築按左龍右鳳、五行屬性興建,例如象「金」的飛鸞台、象「木」的經堂、象「水」的玉液池、象「火」的盂香亭和象「土」的照壁,就是昔日道侶得黃大仙師降乩指示而建成的「五行」建築。黃大仙祠是一座盡顯中國傳統文化的宗教建築,更於2010年5月被確定為香港一級歷史建築。
道光27年始建的寺廟:東華三院文武廟
東華三院公共服務經理梁中杰先生詳細講述了東華三院文武廟的歷史。該廟是香港開埠早期的中式廟宇,屹立於香港上環荷李活道,並於2010年11月12日列為法定古蹟。
走進廟內,抬頭只見一系列成於咸豐至光緒年間的匾額,依次是:「清䑓海景」、「筆彩刀輝」、「義重如山」、「道盛德至善」、「帝德同沾」,還有光緒皇帝御賜的「神威普佑」。
「清䑓海景」、「筆彩刀輝」成於咸豐元年(1851年),而「神威普佑」則是清光緒皇帝所賜,是廟中重要文物。1876至1878年間,五個省份旱災,東華總理帶頭籌得16萬元善款賑濟災民,因此光緒皇帝御賜「神威普佑」匾額一副,以示「神威護蔭、普佑眾生」。
除了匾額,廟內還有兩件逾百年歷史的文物──道光年間的銅鐘,以及同治年間的兩座鑾輿(即盛載神像的轎子)。以往盂蘭祭祀後,主祀人會把文武二帝神像請到鑾輿上,巡遊「四環」(即西環、上環、中環和下環),相信是香港可考的最早盂蘭巡遊活動。
香港電台「社區參與廣播服務」節目《喜閱香港2:香港宗教萬花筒》邀請不同宗教人士,帶領大眾認識各種宗教及相關文化。以理性角度剖析香港宗教多面性,讓聽眾理解香港不同宗教的內涵,共建和諧的宗教文化。節目逢星期三晚上8時至9時在港台普通話台(AM 621/FM 100.9跑馬地、銅鑼灣、灣仔、屯門北/FM 103.3將軍澳、天水圍)播出,節目重溫請瀏覽cibs.rthk.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