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無形財產:民間信仰與非物質文化遺產

無形財產:民間信仰與非物質文化遺產

文:香港歷史文化研究會 葉德平博士

根據聯合國教育、科學及文化組織的《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規定,各締約國(地區)應在社區、群體和相關非政府組織的參與下,確認和確定境內各種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以編製非物質文化遺產清單,作為保護的基礎。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在2006年《公約》生效後,隨即籌劃進行全港性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以蒐集研究數據,並用以編製香港首份非物質文化遺產清單。2008年,港府成立非物質文化遺產諮詢委員會(非遺諮委會),督導全港性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的工作。2009年8月,委聘香港科技大學華南研究中心(研究中心)進行全港性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

2014年6月,非遺諮委會公布《香港首份非物質文化遺產清單》。其按照《公約》劃分五個大類別,合共收錄了480項香港首份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該五大類別為:(1) 口頭傳統和表現形式;(2) 表演藝術;(3) 社會實踐、儀式、節慶活動;(4) 有關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識和實踐;(5) 傳統手工藝。其中第3個大項社會實踐、儀式、節慶活動之下,更收錄了56個香港節慶和祭祀相關的非遺子項目。這項子項目,有本地常見的神誕,例如天后誕、車公誕和大王爺誕,也有活躍於新界的點燈儀式,同時也包括7項少數族裔的宗教活動,例如印度教的排燈節和十勝節。

本集嘉賓黃競聰博士(前排右一)
本集嘉賓黃競聰博士(前排右一)

民間信仰相關的非遺活動:舞麒麟

「喜閱香港:香港宗教萬花筒」第四集的主題是「香港華人民間信仰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這一集我們邀請了長春社文化古蹟資源中心副執行總監黃競聰博士,與我們?談這個題目。其中包括活躍於不同宗教信俗活動的舞麒麟。

2017年8月14日,香港康樂及文化事務署公布首份「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涵蓋共20個項目,為政府提供參考依據,就保護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非遺),特別是具有高文化價值和急需保存的項目,在分配資源和採取保護措施時訂立緩急先後次序。「西貢坑口客家舞麒麟」便是20項「代表作」之中的一項。這項活動傳承了超逾二百年,是客家人慶祝農曆新年、婚嫁、祝壽、祠堂開光、新屋入伙、迎賓、太平清醮、神誕等喜慶場合的重要活動。

客家麒麟是與別不同的。客家麒麟相對鶴佬麒麟的體型為小,而它的額頭會微微向上凸出,中間長有獨角與三粒玉角,眼眉上更配有「鰭鼓」等裝飾物。另外,在不同村落,都有其獨特的「麒麟套」。所謂「麒麟套」,有些人認為是麒麟舞音樂的調;但按考證,應該是指麒麟舞的套路。它的伴奏音樂一般是由鼓、鑼、鈸三種樂器合奏而成。客家麒麟舞隨着客家人移民坑口後,慢慢結合了本地傳統音樂和武術,發展出極具坑口特色的麒麟舞套路。

坑口區庚子年麒麟醒獅新春團拜,圖為舞麒麟
坑口區庚子年麒麟醒獅新春團拜,圖為舞麒麟

坑口麒麟舞套路,動作頗為精細,分別有出洞、繞頭、耍尾、尋青、探青、踢青、食青、醉青、吐青、打沙、吐玉書、遊花園、回洞等動作。而其中的「吐玉書」更蘊含「麒麟吐玉書」的寓意:傳說在孔子降生的那晚,麒麟悄悄降臨孔府,並吐出玉書。自此,「麒麟吐玉書」就代表了早生貴子的祝福。

話說回來,麒麟舞套路的設計就是為了演活傳說中麒麟的喜、怒、哀、樂、驚、疑、醉、睡等動靜神態。當然,輾轉流傳至今,各條村落的麒麟套路都略有不同了。

香港還有不少與民間信仰有關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如果你有興趣,請密切留意「喜閱香港:香港宗教萬花筒」。

香港電台「社區參與廣播服務」節目《喜閱香港2:香港宗教萬花筒》邀請不同宗教人士,帶領大眾認識各種宗教及相關文化。以理性角度剖析香港宗教多面性,讓聽眾理解香港不同宗教的內涵,共建和諧的宗教文化。節目逢星期三晚上8時至9時在港台普通話台(AM 621/FM 100.9跑馬地、銅鑼灣、灣仔、屯門北/FM 103.3將軍澳、天水圍)播出,節目重溫請瀏覽cibs.rthk.hk。